王通
【生卒】:584—618 【介绍】: 隋代思想家,史称“隋末大儒”。 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隋文帝仁寿(601-605)年间曾游长安,后退居河汾,聚徒讲学。死后门人私谥“文中子”。王通的著作很多,今存《元经》十卷,《中说》十卷。 《隋书》无王通传,其事迹散见于《旧唐书》王质、王绩、王勃各传。 王通以儒家道统自居,师徒互相标榜,以孔丘、颜回自况。 《中说》记录他一生的思想言论,是他的门徒编集的。其体例模仿《论语》,是一部哲学著作,所论以儒学为主,又杂以佛道。其中《王道》、《天地》、《事君》等篇兼论文学与文风。王通的文论表现出儒家正统派的观点。 他主张文章必须贯道、济义,即所谓“上明三纲、下达五常”(《天地篇》)。他强调诗的社会作用,提出“四名”、“五志”说,要求诗歌为巩固封建政治与思想的统治服务。 他认为讲求四声八病,清浊刚柔是无关政治、教化的末流。他主张文学复古,他说:“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事君篇》)。 王通重儒学,轻文艺,重视维护封建政治教化的需要,忽视文学自身的特点。 他的贯道、济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