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猪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猪苓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豕零,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 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Polyporus umbellatas(Pers.)Fr.的干燥菌核。菌核呈长形块或不规则块状,有的呈姜状,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瘤状突起;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 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常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伞形或伞状半圆形,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宽1~3厘米,中部脐状,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 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 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生长在山林中柞树、枫树、槭树的根上,性喜松软凸起不易长草的土壤中,雨季常在凸起处生有一茎多头蘑菇状的子实体。 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南方全年可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 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药材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大小粗细不等,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长约10~25厘米,径约3~8厘米,圆块状的直径约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质坚而不实,轻如软木,断面细腻,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颗粒状。 气无,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体较重者为佳。 主产于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味甘淡、性平。 入脾、肾、膀胱经。利尿渗湿。 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神农本草经》:“主痎疟,利水道。”《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内服:煎汤,6~8克;或入丸、散。无水湿者忌服。 ❶ 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150克,研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3服(《子母秘录》)。 药理研究表明: ❷ 抗菌作用: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