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羌(*𦍑*羗)★★☆ 04291名

qiāng ❶名我国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东晋时建立后秦政权(公元384—417年),后来逐渐与西北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岷江上游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羌族。 ○❷名姓。用法说明第六画是长撇,中间不断开。
字源解说 羌,甲骨文 = (羊)+ (牧人)+ (古代西部民族的独特帽饰),造字本义:以牧羊为生的古代西部民族。有的甲骨文 省去帽锯饰形状。金文 简化了早期甲骨文字形,只保留“丝” 。有的金文 进一步简化。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 。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聲。南方蠻閩从虫,北方狄从犬,東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種也。西南僰人、僬僥,从人;蓋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唯東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於海。”有以也。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羌,西戎部落的牧羊人。字形采用“人、羊”会义。南方蛮闽的“闽”,字形采用“虫”作边旁,北方边狄的“狄”,字形采用“犬”作边旁,东方貉的“貉”,字形采用“豸”作边旁,西方羌族的“羌”,字形采用“羊”作边旁:这些代表六种人。西南僰人、僬僥,字形都采用“人”作边旁;大概是因为他们处在坤地,颇有顺理的品性。只有东夷的“夷”采用“大”作边旁。“大” 字,其实就是“人”字。夷地民俗仁厚,仁厚的人长寿,那里有君子不死之国。孔子说:“我们所在的地区道义不被推行,所以有人想去往九夷之地,于是乘桴筏漂浮于东海。”大概有这事吧。
【字族索引】 𦍌 羌
【同音字】 q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