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爵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爵床 中药名。 见《神农本草经》。别名:爵卿、香苏、赤眼老母草、赤眼、蜻蜓草。 为爵床科植物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L.)Nees的全草。 一年生匍匐草本,高15~30厘米。 茎方形,或具4~6棱,绿色,表面被灰白色细柔毛,尤以棱上较密,节稍膨大。叶对生;卵形、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全缘,先端尖,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5~10毫米。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约2.5厘米;花小,萼片5,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边缘呈白色薄膜状,外围有苞片2枚,形状与萼同;花冠淡红色或带紫红色,较萼略长,上部唇形,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先端3裂较深;雄蕊2枚著生于花筒部,花丝基部及著生处四周有细绒毛,药2室,1室不孕,并呈距状而下垂;雌蕊1,有毛,子房卵形,2室,花柱丝状,柱头头状,不明显。蒴果线形,先端短尖,基部渐狭,全体呈压扁状,淡棕色,表面上部具有白色短柔毛。 种子卵圆形而微扁,黑褐色,表面具有网状纹凸起。 花期8~11月。分布山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东、福建及台湾等地。立秋后采收,晒干。 味咸辛,性寒,无毒。入肝、胆二经。清热解毒,利湿消滞,活血止痛。治感冒发热,咳嗽,喉痛,疟疾,痢疾,黄疸,肾炎浮肿,筋骨疼痛,小儿疳积,痈疽疔疮,跌打损伤。 《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不可著床,俯仰艰难,除热,可作浴汤。”内服:煎汤,9~15克(鲜者30~45克)。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脾胃虚寒,气血两虚者不宜。 ❶ 治感冒发热,咳嗽,喉痛:爵床15~30克。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❸ 治钩端螺旋体病:爵床(鲜)240克。捣烂,敷腓肠肌(《云南中草药》)。 ❺ 治黄 疸,劳疟发热,翳障初起:蜻蜓草15克,煮豆腐食(《百草镜》)。 加猪肝或羊肝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❿ 治雀目:鸡肝或羊肝1具(不落水),爵床15克。安碗内,加酒浆蒸熟,去草吃肝。 加明雄黄1.5克尤妙(《百草镜》)。 ⑾治口舌生疮:爵床30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⑿治痈疽疮疖:爵床捣烂敷(《本草汇言》)。⒀治跌打损伤:爵床鲜草适量。 洗净。捣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⒁治瘰疬:爵床9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江西民间草药》)。全草含生物碱。还含有爵床定C和D等木脂体。 临床用于❶ 治疗小儿肾炎:取鲜爵床煎汤分次频服。1~5岁每日30~45克,5~10岁45~75克;10岁以上90克。如用干品可减至50%~70%。一般2~3天小便即见清利,浮肿逐渐消退。 ❷ 治疗结核性肛瘘:用爵床草15~30克,苦刺(五加科三叶五加)30克(均为干品),加水约600毫升,煎至300~400毫升,顿服,每日1次。如瘘管分泌物很多,须每日清洁局部,并用0,2%黄连素纱布条填塞管口。一般服药后即觉肛门疼痛减轻,分泌物减少;每日换药时,可见瘘管口周围的红肿现象日见消退,脓液逐渐减少,管壁渐渐变软,管道由深变浅,新鲜肉芽组织由管底向上慢慢生长,最后外口盖以上皮,形成瘢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