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湛若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湛若水 【生卒】:1466—1560 【介绍】: 明哲学家。 字元明,初名露,后改名雨,字民泽,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人。 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后历任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等职。 早年师事陈献章,深受赏识,被认为是其衣钵传人。平生足迹所到之处,均建书院奉祀献章。 在学术上主要承传献章,强调以自然为宗,通过贵疑、重思寻求自得。但对献章侧重于主观精神的主静坐之说提出异议,认为单纯讲静不能致力,只有动与静相结合而统一于静,才是合内外之道。 在京师任职翰林院时与王守仁过从甚密,曾同时讲学,但学术观点不同。 其思想核心是“随处体认天理”,与王守仁的致良知说有别,一时学界王、湛之学各立门户。 不同意王守仁所说致良知“以为是是非非,人人皆有”,认为良知只是内心的发端,还需要后天的涵养扩充。把格物解释为“造道”,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以造道也。 读书、亲师友、酬友,随时随处,皆随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答阳明》)。主张在具体事上磨炼,煎销习心。 与王守仁同样提倡心学,但认为彼此对心的理解不同。“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学,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答杨少默》)反对王守仁以内心之知取代客观之知的倾向。从这种认为心贯穿天地万物的观点出发,批评陆王心学有“是内非外,重心略事之病”,使“千百年来道学不明”。 企图调和王守仁和朱熹的观点,折衷本心论和天理论,主张内外合一之道。“遂无内外,内外一道也;心无动静,动静一心也。”(《复王宜学》)据此提出,“自今诸学子便要内外本末心事合一”,因为理是“无内外本末心事之间也。”视天地万物之理与内心之知是混一同体的。 进而论证其本体论上的命题“心性非二”,唯有“主一”才可以见天理,任何东西不可以有“二”,二就是支离。门生弟子甚多,形成甘泉学派。著作有《甘泉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