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代丝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代丝绸

【时间】:公元1644—1912年

从顺治起,政府就鼓励蚕桑。

康熙为了发展蚕桑,还命焦秉贞画了23幅耕织图,并亲自为耕织图题词。康熙后每个皇帝都有劝课农桑的谕旨,乾隆说“兴农桑乃为政要务”。嘉庆说“定例考核史治,首列劝课农桑”。

同治说“农桑为衣食之源,最关紧要”。

光绪说“桑麻丝茶等项,均为民间大利所在”,等等。清代除在北京设内织染局外,在江宁、苏州、杭州设织造局。

乾隆年间江宁局有织机600台,苏州局663台,杭州局600台,织造皇室用和赏赐用绸缎。当时民间织机更多,“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其所需原料的生丝,就是农村的副业,“四月江蚕结成茧,家家咿轧尽缫丝”。郑成功带蚕种去台湾(1661年)发展蚕丝生产。蒲松龄著《农蚕经》(1705年)。清代丝绸出口,屡放屡禁。

乾隆(1759年)下令禁止丝绸出洋,“倘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不及十斤者,枷号一月,杖一百,……船只货物俱入官”。但外国对中国丝绸需求殷切,当时英国首相万木尔说:“没有(中国)生丝,我们这一门极其重要的、迅速增长的制造业(丝织业)将瘫痪了”。荷兰人为了获得中国生丝,甚至向清朝皇帝行三跪九叩首之大礼。当时清政府也明知出口丝绸有利,同治决定设置江海、浙海、闽海、粤海四关,以粤海关为主要港口,大宗丝绸从广州出口。

同治四年(1865年)出口生丝高达2500t。同治11年(1872年)陈启元在广东省南海县简村创办中国第一个缫丝厂。蒯德模著《蚕桑实际》。翌年,朱启铃著《丝绣笔记》。光绪23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在杭州开办“蚕学馆”,培养蚕丝人才。为发展中国近代丝绸业作出了贡献。清代丝织品除了继承明代的特色产品外,对缎类产品得到很大的发展,各种服饰均以缎料居多,而且各地均有其特色产品,如南京的宁缎,杭州的杭缎,苏州的摹本缎;绒类产品除素绒、彩色绒外,还有提花绒和绸花绒。此外,还有广东的的莨纱绸,山东的山东绸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