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范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范进

范进

广东南海县人,从二十岁应考,考到五十四岁胡须花白了,还是个老童生。这引起有相同经历的广东学道周进的悲悯,试卷未收齐,就取他为第一。成为秀才后他向岳父借盘费去省城乡试,虽遭胡屠户百般轻蔑和辱骂,还是偷偷去考,结果中了举。
中举对于封建士子来说是鲤鱼跳龙门,是时来运转、祥瑞附身的天大喜事,但吴敬梓首先不是写范进如何荣宠,而是写他如何发疯不是写他如何脱青换紫夸耀乡邦,而是写他洋相出尽贻笑邻里。充满了极度的不和谐。请看他中举发疯的狼狈相:
走出门不多路, 一脚踹在塘里, 挣起来, 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老太太哭道: “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 “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 “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我们也忍不住的笑:天大的喜事变成飞来的横祸,无上的荣宠却需要挨打挨揍方能清醒,科举选拔的“真才”竟是一个疯子,“为国求贤”的“擢才大典”不过是一出令人捧腹的滑稽剧!从这些不和谐的音调里人们听到对八股科举的轻蔑的嘲笑。

但吴敬梓并不以写出表面的可笑为目的,他从范进同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着眼,深入地揭示发疯的社会根据和心理根据,揭示范进心病的历史,使《范进中举》成为一份精确的病理解剖报告。胡屠户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活动的,从他对范进的挤压,反映当时的社会以有形无形的巨大压力,催逼士子“舍着性命”去爬举业的阶梯,爬不上去,那怕亲如翁婿,也要从精神上拳打脚踢把他踩在脚底。与胡屠户的趾高气扬恰成对比,几十年的科场蹭蹬造成范进浓厚的自卑感,社会习俗的折磨已经养就他自轻自贱逆来顺受的卑怯屈辱和麻木不仁的性格,任凭胡屠户如何叱骂侮辱,他只有“唯唯连声”,捺定性子,以万劫不复的奴才性格默默忍受。他的性格反映出科举重轭下落第文人的辛酸悲苦。
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范进抱着仅有的一只生蛋的母鸡,手里插个草标,在集上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寻人买,邻居找来报喜,他却怎么也不肯相信。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的思想却在旧轨道上机械地运行,表现出僵硬的不协调,使人感到可笑。但同时却也使人感到可悲。他之固执不信,不是他不希望,而是他经历了太多的失望,希望的肥皂泡一次次吹起来,一次次破灭,他一次次受人戏弄、奚落、挖苦、嘲笑,他怕再一次遭受失望的痛苦,因此连希望之心都不敢萌生了。他可怜地哀求“高邻”怜悯他,饶过他,不要再开他的玩笑,不要再戳那淌血的伤口。作家正是从他的不信,写出他由长年的科场失败所造成的屈辱和痛苦,这是一个饱受创伤的灵魂呵!
但他没有料到这一次却是真的中了。对着中举的报帖,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高尔基曾经惊叹契诃夫“只用一个词就足以创造形象和句子,就足以写成一个短篇小说,一个使人惊叹的短篇小说” (《高尔基与契诃夫》第33页)。吴敬梓也有这样的才具。“噫!好了!我中了!”这是从范进几十年的酸甜苦辣中提炼出来的晶体,一句话就足以代表整个形象。几十年来郁结心头、热切盼望却又不敢置信的事蓦然实现了,眼前突然冒出来的巨大惊喜同几十年来的惯性运动相碰撞,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他的脆弱的神经经不起撞击而不得不分裂。发疯,看似畸形的例外,实则是具有无比真实的典型刻划,反映了科举制度被剥开的本质。作家是从范进几十年的屈辱来写这喜极的一刻,从这喜极一刻的发疯写出历久以来的悲辛。这是高度浓缩、高度凝炼的艺术,“这种小说钻进生活的深处和本质中去如同螺钻机钻进地心一样” (高尔基语,同上) ,能够把人物灵魂最深的隐秘挖掘出来,产生令人颤栗的艺术力量。
看到范进的狼狈神态和狠琐心理,人们脸上会现出一缕笑痕,但这种笑却与快乐无关,作家写出的不是个别人物偶然的卑琐可笑,而是精神受到严重残害的受伤的生灵,他要揭发控诉不合理的八股科举制度把读书人折磨毒害成什么样子! 这种对于可悲的人间喜剧的嘲笑,在笑影后面闪动着滚烫的眼泪,是含泪的笑。清代天目山樵识语就告诫人们,读 《儒林外史》时千万“勿负著书者一肚皮眼泪”。金和 《儒林外史跋》指出,吴敬梓 “所阅于世事者久,而所忧于人心者深”,他的嬉笑怒骂不是单纯的愤世嫉俗,而是出于深沉的忧世之心。的确,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吴敬梓的笑涂染着对于儒林堕落所感到的痛苦和悲哀,是带血丝的笑。他的忧愤之情感染了读者,人们读后,笑罢低眉长叹息,不能不愤恨不合理的封建制度。
滑稽的笑人们容易接受,含泪的笑则更为复杂、更加深沉,需要发展了的、成熟了的思想才能领会,这种笑声,喜剧性和悲剧性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在 《儒林外史》这部笑的交响乐中,它虽不是嘹亮的高音,音色却十分宏厚沉郁,构成小说的基调。鲁迅所称道 “感而能谐,婉而多讽”,大概主要是指这种笑声吧。
如果说范进中举前,主要从胡屠户对他的轻贱表现他的辛酸,流露了作者对他的哀怜,那么,中举变成老爷后,则主要写在张静斋的教唆下,他如何一步步蜕变,笑声里哀怜的音调就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严冷灭裂的讥讽。
张静斋之拉拢新举人,犹如投机商之抢奇货,他对范进又是赠银又是赠屋,只不过是在新贵人身上投资,为了异日从中牟利。他对范进的提携指点,实际上是腐蚀教唆,把原来尚不失拙朴的八股腐生,俘虏到官僚劣绅阵营中来,濡染成他们阶级中人。范进也真没有辜负他的引路人,居丧期间张静斋教唆他去高要县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如果说一开头他尚有犹豫,“不知大礼上可行得?”那么,经过张静斋的一番言传身带,他的脸皮很快就厚起来了,在张静斋的“礼有经,亦有权”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导演下,他出色地扮演了一出吃大虾元子的丑剧: 按照封建丧制,居父母丧应当不饮酒、不吃荤、穿孝服、不远出,范进既已身着吉服远出打秋风,就已经违制了,但在知县的宴席上,看见摆着银镶杯箸、象牙筷子,他却要退前缩后扭捏作态不肯用,一定要换成磁杯、白竹筷子,以显示“遵制丁忧”一丝不苟,至于虾元子,仍可以不顾不吃荤的丧制,拣大的往嘴里送。真是 “情伪毕露”,令人作呕。接着张静斋在汤知县面前谈古论今信口开河,把元朝至元年间的进士、明朝开国功臣刘基说成明洪武三年才中的第五名进士,范进也不甘寂寞,凑上去插口说: “想是第三名?”这时他已经学会胡吹瞎扯大言不惭,与张静斋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了。作者向他们发出尖利的讥刺,进行无情的鞭挞。高要县的回民推举一老师夫做代表,送给汤知县五十斤牛肉,张静斋叫知县抓住这个机会捞取 “清官” 的名声:取一面大枷将老师夫枷了,再把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推在县前示众,“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陛迁就在指日。”汤奉按照这个以酷市名的高招如法炮制,结果把无辜的老师夫活活枷死。作者安排了回民围攻县衙要打死张静斋的情节,逼得张静斋和范进草帽草鞋,逾墙逃窜,狼狈不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这样的惩创,突出地表现了吴敬梓深恶痛绝的愤恨之情,在严冷的笑里听得出作家的切齿之声。
吴敬梓能够根据描写对象的质地和尺寸,随着范进地位和品性的改变,分别用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弹奏出不同色调、不同性质的笑声,表现出讽刺的“度量技术” (鲁迅语),攀上了讽刺艺术的高峰。

☚ 周进   马纯上 ☛
范进

范进

小说《儒林外史》中人物。原为穷秀才,五十多岁中举,看到报帖,顿时喜得发疯。从此结交官绅,招摇撞骗,最终成为虚伪、庸俗的官僚。作者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思想、行为的变化,抨击使知识分子道德沦丧的科举制度。

☚ 杜少卿   马二先生 ☛

范进

小说《儒林外史》中人物。原是受人欺侮的穷秀才,家里揭不开锅,连岳父胡屠户也瞧不起他。50多岁中了举人,兴奋过度,昏厥过去,救醒之后又得了疯病。从此受人奉承,结交官绅,招摇撞骗,最终成为卑污庸俗的官僚。是热衷功名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范进Fan Jin

figure in The Scholars,known as a old licentiate who got mad while passing the imperial exam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old Chin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