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出《素问·奇病论》“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❶ 病证名。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病证。 分上、中、下三种。 见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消渴》“二阳结,谓之消渴。……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 中消者,脾也。善渴善肌,能食而瘦,溺赤便闭。 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 ”多因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所致。症见口渴欲饮,消谷善饥,小便量多或稠浊如膏,日久身体消瘦等。 今之糖尿病、尿崩症、神经性多尿症等所见是为此证。参见上消、中消、下消条。 ❷ 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出唐·王焘《外台秘要·消渴消中十八门·消中消渴肾消方八首》“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以麸生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❸ 证名。指口渴。 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多因热病伤阴所致。 参见口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