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萝 【名称出处】:《尔雅》 【概况】: 异名 赤菜(《福建漳浦县志》),鹿角、猴葵(《南越志》、《纲目》),鹿角菜(《食性本草》)。 基源 为海萝科海萝属植物海萝的全藻体。海萝属全世界约有7种,中国现有2种。 原植物 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Post.et Rupr.)J.Ag.,又名牛毛、毛毛菜、牛毛菜(山东),红菜(福建、浙江),胶菜、红毛菜、石花菜(广东)。 历史 本品见于晋郭璞所注的《尔雅》云:“ ”《纲目》列于“海藻”释名项下。古代文献中的“海萝”可能指各式各样的“乱发”状的海藻,其中也包括本种。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用“海萝”作Gloiopeltis furcata的中文名称。沿海居民常采集海萝作为食品,或用作浆料,因其胶质良好。 现为制胶原料。 形态 藻体紫红色,高4~10cm,可达15cm;自盘状固著器丛生,具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分枝处常缢缩。枝可达4mm宽,亚圆柱形。内部组织疏松或中空,中轴由长圆柱状细胞组成向四周放射式分枝,末端为念珠状小细胞组成皮层。 幼期或分枝的顶端,常有中轴的痕迹,较老的部分则不见中轴,体内变成中空,因而藻体有时出现扁塌的现象。四分孢子囊散布在皮层中,十字形分裂。成熟的囊果很小,圆球形或半球形,突出表面,密密地散布在藻体上。(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Ⅷ.57) 生境与分布 本种是暖温带性海藻。 生长在中潮带和高潮带下部的岩石上,常丛生成群。只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除中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外,还生长在原苏联亚洲部的堪察加东南岸、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沿岸、千岛群岛、隆哈林岛南部、日本、朝鲜、太平洋东岸(美国奥勒冈)。。【化学】: 含由半乳糖所形成的多糖[1]、脂肪酸[2]。 参考文献 [1] CA 1975;83:2953a [2] CA 1986;104:106228m 【药性】: 性味 咸,寒。 ❶ 《养生要集》:“咸,冷利。” 功效 清热,消食,化痰。 主治 劳热,痰结,痞积,痔疾。 ❶ 《食性本草》:“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浸酒。 使用注意 ❶ 《养生要集》:“食之动嗽。” 方选和验方 ❶ 《福建药物志》:“治瘿瘤,风湿关节痛:海萝9g,两面针6g。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