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流通手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13·113) 货币出现后,直接的产品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两个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首先是第一形态变化W-G,即商品的出卖,商品转化为货币。这对于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意义。正如马克思所形容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23·124)然后是第二形态变化G-W,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商品所有者用出卖自己生产的商品所得到的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另一种商品。一般说来,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式,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 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阶段,从商品所有者的角度看,就是卖和买两种社会行为。商品的总形态变化W-G-W,是买与卖的统一,货币在其中充当著交换的媒介。 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形成一个循环,许多商品的这种循环的相互交错表现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打破了产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同时也把商品的买卖分割为两个独立的行为。 于是产生了一些人卖而不立即买,而另一些人的商品便不能卖出的情况。这种情况扩展到一定程度,买和卖的统一就要通过危机强制地来实现。因此,简单商品流通包含著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商品流通引起货币流通。货币的运动形式是不断地离开它的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因而表现为同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单从货币运动来看,它总是作为购买手段存在于货币所有者手里,当货币实现商品价格时便离开它的所有者,呈现出一种单方面的运动形式。 货币运动的单方面形式来源于商品运动的两种形态变化,然而这一本质却被掩盖了。商品流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货币运动不是根源于商品本身的形态变化,相反,倒好象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使本来不会运动的商品运动起来。 其实,货币流通或货币运动不过是商品流通或商品运动的必然反映。货币所以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因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独立存在形式;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自身的形态变化;而货币的每一次换位,也都是商品形态变化的直接结果。 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不同,商品经过交换之后就结束了形态变化的过程,退出了流通领域;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却一直在流通领域中运动。于是就产生了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量充当流通手段的问题。 在一定的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或流通手段量,一方面取决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另一方面取决于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由于商品价格总额又决定于每种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所以在每一段时间内,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实际上要受流通的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的影响。
“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23·139)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但是,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独立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因素。因此,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也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但作为价值符号完成形式或典型形式的纸币,要在国家法律的保证下才能得到社会公认。所以,纸币只有在一国的范围内或国内的流通领域里,才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在资本循环过程中,货币作为货币资本发挥作用。不管它是充当购买手段,还是充当支付手段,它都是资本。 “在这里,G是起流通手段的作用,但是,它是起资本的流通手段的作用。”(24·8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