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点草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 异名 红酸七、竹叶七、牛尾参、白七(《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百合科油点草属植物油点草的根。 原植物 油点草Tricyrtis macropoda Miq.,又名水杨罗(浙江)。 形态 多年生草木,高40~70cm。 须根肉质。茎圆柱形,被有短柔毛。叶互生,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8~15cm,宽4~8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而抱茎,全缘,两面被毛,以背面叶脉上较密。 花二歧分支,呈聚伞状顶生或腋生;花梗长1.5~3.5cm;花被片6,2轮,白色,内有紫色斑点,基部囊状突起,内轮花被片狭倒披针形,顶端尖,开放后中部以下显著平展;雄蕊6,花丝较花被稍长,向外反卷;子房瘦长,花柱上部3分叉,每分叉顶端又2裂。蒴果三棱状圆柱形,长约3cm,熟时3裂。 种子多数,圆形或卵形,扁平。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1546页.图154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00~2400m的山地林下、草丛中或石缝中。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南和贵州。 日本也有分布。。【药性】: 性味 甘,温。 功效 补虚止咳。 主治肺劳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