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永安守城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永安守城战 太平军在永安期间抗击清军围攻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事。 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占领第一座城镇永安(今蒙山),即南守水秀(俗名水窦),北守上阳村、龙眼塘,于各险要处竖木栅,筑土垒,掘壕沟,建炮台,埋地雷,构筑起一条外围防线;在外围防线与城墙之间,还构筑了一道长墙,准备长期固守。 在太平军占领永安之次日,副都统乌兰泰即率部追至城南20余华里的文墟,并扎营佛子村一带;总兵刘长清、李能臣等率部也于10月1日绕抵城西北10余华里之新墟,扎营古排,防堵太平军北上桂林。 之后清军不断增兵,兵勇总数达4万余人。 清军对永安太平军取南北夹击之势,在围攻之初,先后组织了南北协同的五次进攻。 10月14日,清军南北两路倾巢出动,而以南路为主攻,北路配合。太平军则全线迎战,经过五个时辰的激战,粉碎了南路的重点进攻,北路清军则不战而退。 11月2、11、13日和12月10日,清军以北路为主攻,南路配合。这几次进攻,当清军一遇到太平军的阻击后,便纷纷后撤,南路清军的进攻也被击退。 清军多次进攻失败后,转取所谓“锁围法”,不断加紧经济封锁,妄图把太平军困死。12月底,提督向荣抵达北路前线,任北路指挥。向荣与乌兰泰在桂平时即已失和,这时对如何攻永安,也意见不一,乌主张“围而击之”,向则主张“纵而掩之”,从而南北两路再未能采取一致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太平军则采取以逸待劳、以守为攻的正确方针,坚守营垒不出,待敌疲惫之时,相机主动出击,消耗敌人。并利用间隙,进行军政建设,分封五王,加强纪律教育,打击内奸活动,进一步巩固了革命队伍。 1852年2月中旬,钦差大臣赛尚阿由阳朔赴永安前线督师,令南北两路清军加强进攻,北路清军用大炮向城内滥轰,城墙房屋多有毁损,太平军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加之清军长期围困,粮草、军火均日感匮乏,于是决定突围。4月5日,太平军以罗大纲部为先锋,突破古苏冲,翻越龙寮岭,布下伏击圈,一举击毙追击清军的四个总兵以下四五千人,胜利地自永安突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