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毛千金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毛千金藤 【概况】: 基源 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桐叶千金藤的根及地上部分。 原植物 桐叶千金藤Stephania hernandifolia(Willd.)Walp.〔Cissampelos hernandifolia Willd;Stephania japonica(Thunb.)Miers var.discolor(Miq.)Forman〕 形态 藤本,老茎梢木质,枝很少,卧地时在节上生不定根,被柔毛。叶纸质,三角状近圆形或近三角形,长4~15cm,宽4~14cm,顶端钝而具小凸尖,茎部圆或近截平,叶面稍有光泽,背面粉白,被丛卷手状柔毛;掌状脉9~12条,两面凸起,背面更明显;叶柄长3~7cm,明显盾状著生。复伞形聚伞花序通常单生叶腋,总梗长1.5~5.5cm,有2或3四伞形分枝,小聚伞花序多个在末回分枝顶端密集成头状;雄花萼片6或8,排成2轮,倒披针形或匙形,黄绿色;花瓣3~4,阔叶卵形;聚药雄蕊长可1mm;雌花萼片3~4,花瓣3~4,形,黄绿色;雌花萼片3~4,形状和大小与雄花相似或稍小。核果倒卵状近球形,红色,肉果皮长约5~6mm,背部有2行高耸的小黄肋状雕纹,每行约10条,小横肋中部近断裂,两端高凸,胎座迹穿孔。 花期夏季,果期秋冬。(图见《云南植物志》,第3卷,244页,图版68∶1-3) 生境与分布 生疏林或灌丛中和石山等处。分布于贵州南部、广西西部和四川(峨眉山)、云南及西藏墨脱。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南至澳大利亚东部也有。 。【生药】: 采集 六月采根,切块,晒干。 鉴别 根呈块状,直径达30cm,外表褐色黑色,多皱纹及凹沟。质硬。断面白色,多粉质。味苦。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 含生物类成分:根及根茎含8种[1,2],计有:dl-粉防己碱(dl-Tetrandrine)、d-粉防己碱(d-Tetrandrine)、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异粒枝碱(Isochondrodendrine)、4-去甲基哈苏巴侬碱(4-Demethylhasubanonine,Aknadinine)、4-去甲基-去氮甲基哈苏巴侬碱(4-Demethyl-norhasubanomne,Aknadicine)、防己异阿魏碱(Stephisoferuline)及(+)-表千金腾碱((+)-Epistephanine)。 茎中含(+)-3′,4′-Dihydrostephasubine及(+)-Stephasubine[2]。 全草中含毛千腾醇(Hernandolinol)及地不容碱(Delavaine)[3]。 地上部分含毛千金腾定碱(Hetnandine)、4-去甲基哈苏巴侬碱、毛千金藤夫林碱(Hernandifoline)、表千金藤碱及木兰碱(Magnoflorine)[1,4]。 此外,尚含有毛千金藤刀林碱(Hernandoline)及3-O-去甲基毛千金藤夫林碱(3-O-Demethylhernandifoline)[1]。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02 [2]Phyiochemistry 1988∶27(2)∶653 [3]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75~1979)科学出版社,1986∶217 [4]CA 1979;91∶9399y 。【药性】:性味 苦、辛,凉。 ❶ 《四川中药志》:“苦,凉。有微毒。 ” 功效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 风湿关节痛,中暑,痢疾,痈疖疮毒。 ❶ 《四川中药志》:“通经,消饱胀。治风湿痛及风湿麻木。”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炖肉,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磨醋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