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比较经济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比较经济学 研究不同经济制度下各种经济类型和现象,并从中探讨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 比较经济学以各种经济制度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对不同的经济制度进行比较,阐明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不同规律。有的经济学者认为,它的研究范围不能限于对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进行比较,还应该从经济体系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 西方资产阶级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经济制度的比较。 这里的所谓“经济制度”,西方经济学者回避了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仅仅理解为生产和分配的组织形式,甚至认为只是经济发达的不同程度,经常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混为一谈。这是在研究西方比较经济学时必须注意鉴别的。 (2)经济政策的比较。在经济政策这一领域内,比较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的优先顺序、经济模式、市场和价格机制、计划的集中与分散,以及人口、劳动就业、教育、人力投资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政策。 (3)经济增长的比较。 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进行比较分析的内容主要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储蓄和投资的比例;教育开支的比重;在国内需求结构中,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比例;生产结构中初级产品、工业产品以及公用服务事业的比重;人口结构中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以及由此引起的贸易、就业、收入分配等各方面的变化。 比较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非常重视在经济理论中系统地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把当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英国和不发达国家德国做了比较,而且还把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同历史上存在的各种经济形式做了比较。早期的比较经济学论著著重于两种制度的对比。 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是最早论述两种经济制度的专著。第二年,美国经济学家洛克和霍特出版的《比较经济制度》一书明确提出“比较”的概念,因此它被看作是比较经济学的早期代表作。此后,比较经济学的理论逐步深入,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发展很快。随著世界形势的变化,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美国经济学家雷诺兹1971年发表《经济学中的三个世界》,标志著比较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比较经济分析方法在一些新兴学科中得到广泛运用,又推动了比较经济学同这些学科结合而形成新的分支,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例如,对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作横向比较,产生了新的理论——国际比较工程(ICP)。比较经济学同其他学科结合,又形成一系列新的应用学科,如比较城市经济学、比较教育经济学、比较经济史学等等。 我国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是从1979年开始的,它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等单位发起成立并在杭州召开了全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筹备会,对比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各种迫切需要结合比较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阅读书目】:《比较经济学导论》,江泽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比较经济制度学》,(美)格里戈里等著,葛奇、许强译,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