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步余马兮山,邸余车兮方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步余马兮山,邸余车兮方林。 【集校】: 《文选》陈本: 《文选》尤本: 《文选》六臣本: 洪兴祖:步余马兮山 校语:邸,一作低。 邸,典礼切。低无舍义。 《风赋》云:邸萼叶而振气。注云:邸,触也。 朱熹:同尤本。校语:邸,一作低。説见《招 黄省曾: 明繙宋本:同尤本。校语同洪本。 朱多煃、汪瑗、庄允益:同黄本。 毛晋:步予马兮山皋,邸予车兮方林。 胡克家:袁本、茶陵本邸作低。案:《楚辞》作低。 洪兴祖本作邸,云邸一作低。《补注》以爲低无舍义,非也。《广雅·释诂》四:宿次低 洪失之未考。袁、茶陵二本无校语。善引逸是低字。 五臣亦同,尤延之乃改邸耳。 闻一多:此非乱词,不当于句中用兮字。二句疑当作“步余马于山皋兮,邸余车乎方林。”《离骚》二句连用介词时,每上句用于,下句用乎,(详《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条)此或同然。 沈祖緜:俞樾以邸爲榰,亦非也。低《説文》无,卽氐之假借,与氏异。 后之读者,氏氐二者声异而形似,未加以分辨,混而爲一矣。《説文》:抵,侧击也;抵,挤也。 邸当爲抵。《广雅·释诂》一:抵,至也。《史记·始皇本纪》:抵九原。《汉书·李陵传》:抵山谷。 皆当训至。邸,《説文》:属国舍也。义不相属。 王泗原:只此一韵,不成一 且上 在这裏不当步马山皋,邸车方林,像“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那样。这二句 王逸:邸,舍也。 方林,地名。言我马强壮,行于山 吕延济:低,下也。言马壮车坚,弃在山野,喻才行方美,不被任用也。 朱熹:邸,丁礼反,至也。 林兆珂:马行山 汪瑗:步,行也。 邸,王逸曰:“舍也。”是矣。朱子曰:“至也。”亦是。盖邸抵可通用。洪氏曰:“邸无舍义。”引《风赋》曰:“邸华叶而振气。”注曰:“邸,触也。”未之思矣。夫邸、抵、觝,古多通用。而古人名所居之处爲邸舍久矣,孰谓邸无舍义也。一又作低,朱子谓如《招魂》“轩輬旣低”之低,非是。二句盖谓行于此而止于彼,如《离骚》“步余马于兰皋,驰椒丘焉止息”之意也。 方林,犹言广林也,旧解爲地名,非是。以上山皋照之,可见也。 或曰,《尔雅》曰:“野外曰林”。亦通。上曰步,下曰邸;上曰马,下曰车;上曰山,下曰林,参差互文耳。盖谓乘此车马,驱驰于山林之道间也。《楚辞》此类甚多,读者须以意会。此承上章旣渡江湘而言。南夷莫吾知,而屈子长往之志决矣。又复回顾而太息,若不忍去者,何也?旣不忍去矣,又驰车马而不少息者,何也?盖不忍去者,屈子之本心,忠厚之至也。 而决去者,不得已之至情,保身之哲也。二者固并行而不背也。上章言江湘,由水路而进。此章言车马,由陆路而进。 上二句还属上章意。或曰,乘鄂渚而反顾二句,谓己徘徊江上,有感于道路风景之殊,歎其不见知于世俗耳,无不忍去国之意。 不忍去者,固屈子之本心,而此篇方道其隐遁之决,而通篇絶无一句留恋之意。古人作文,篇各有旨,奚必拘拘于此?前人谓注杜诗者,篇篇句句字字解爲忠君爱国之意,则杜诗扫地矣。 《楚辞》亦然。瑗按:或人之説亦甚有理,故附録之。 黄文焕:步马邸车,又徘徊而未卽济焉。山 钱澄之:鄂渚反顾,是将济之时,步马邸车,犹未卽济也。 王夫之:步,解驾使散行也。 邸,阁而 原旣不用,退居汉北,至是迁窜江南,故乘车而东南。行至于江夏,山川相 今北往襄德者,自汉口陆行,舟车各从所便也。旣至鄂渚,登黄鹄之矶而西北望。 时方秋冬,风自西北来。临风回眺,故国杳在天西矣。 张诗:乃步马于山 以比楚国政事日坏,风俗日衰,故顾之而歎,不忍骤去也。 蒋骥:邸,与抵同。《史记·河渠书》:“西邸瓠口爲渠”是也。此又舍舟登陆也。 今自武昌陆行,过咸宁蒲圻至岳州,凡五百里。 奚禄诒:步,缓行也。邸,寓也。方林,楚地名。 胡文英:方林,卽今岳州府方台山也。 刘梦鹏:邸,止车也。 陈本礼:一幅秋山行旅图。 胡濬源:此济湘后所 王闿运:邸,抵也,不行也。方林,葢方城之野,野外谓之林。爲人所尼谋不得用,又被谗闲,重迁沅也。 沈德鸿:自“旦余济乎江湘”至此句,似屈原此行已涉江,舣舟鄂渚,自是循大湖东边,陆行至方林,复乘舟上沅也。 以下盖记“上沅”以后之行程。 徐英:王曰:“方林,地名”而未明何所。予案: 闻一多:邸一作低,案读爲抵。《説苑·臣术篇》“道狭,下抵车而待之。”卽榰车也。《説文》坻,重文作 饶宗颐:方有溥义,故城之大者谓之方城,而其山曰方城山。 林之广布者谓之方林。氾、範、方音同通假,故方林亦称範林,亦称氾林,方林本爲通名,卽凡林木氾滥布衍者可有是称。 故崑仑、苍梧、狄山、三桑间皆有之,其初非专有之地名也。《涉江》方林从其对文山 文怀沙:步余马兮山 (《屈原集》注) 高亨:山皋,卽山边。 姜亮夫:马兮兮字,作于字用。 然以屈赋例之,非韵句,句中不用兮字;则此疑作“于”;兮于双声而又叠韵,音小异耳。〇臯,《楚辞》臯字全爲泽字之譌。《楚辞》臯字凡十余见,字皆作臯,依俗写也,本当作皋。统观诸字之义,曰“山皋”“江皋”“九皋”“皋兰”“兰皋”,皆爲泽字之形 《前汉·地理志》:“河南郡成皋县,河内郡,平原县”。《后汉·郡国志》“河南有成睪县,河内有平睪县”在《前汉书》用皋字,《后汉书》用睪字,皋泽古音义通,《毛诗传》训九皋爲泽,《水经注》:“颍水东南逕泽城北,卽古城皋亭”。又《史记·天官书》:“黄海”卽“黄泽”是也。《左传》“皋门”作“泽门”亦犹是,但宋之泽门,卽《孟子》所云垤泽之门,杜氏所云东城南门(见宫室图)。 《诗》鹤鸣于九皋,《招魂》:“皋兰被径”,《上林赋》“亭皋千里”,《洛神赋》:“尔迺税驾手兰皋”,传注皆训皋爲泽,自汉以来皆然,则泽之 《淮南》言:‘鼛鼓而食,奏雍而彻,已饭而祭竈行’言竈则户、门、中霤可见矣。何爲非此五祀,五祀卑而天子尊故也。 饭而后祭之,言此者,所以见天子至贵也,若郊禘、大祀、天、帝、祖、宗又尊于天子,安有已饭而后祭者哉,杨倞荒谬无意思,未可以读书也。”云云。按皋泽二字, 符印所以爲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考皋与泽古形可相乱,古从“ 又与 )更深考之,则今《説文》有五字,实相关涉。曰本,(《广韵》上皋切)皋卽从白,本声,故皋训白之进,取日与本相结合也。又 ’皋亦 按今本《説文》大白下增一泽字,实爲 (得章先生説,可爲定论,故余从段章説,而不取于今本《説文》。 )是则今本《楚辞》“江皋”“山皋”“九皋”“皋兰”“兰皋”诸皋字之作泽解者,皆泽字之 按林义光《文源》有云:“《説文·介部》 〇方林,以下文经历之路綫审之,则当于岳州之间求之。(《重订屈原赋校注》) 马茂元:邸车,犹言拦车,指 大槪在长江北岸。 刘永济:王氏《通释》、戴氏《音义》,皆以屈子由陆南行入湘,较叔师以马车喻己才德之説爲长。此篇所述行程,由鄂渚陆行至洞庭,再乘舲船溯沅湘而西上, 惟出皋方林,非可指实。戴氏《通释》曰:“鄂渚,在今湖北武昌府江夏 苏雪林:方林,笔者认爲此乃小地名,不见舆地志。 杨胤宗:《招魂》之南征,与《涉江》疑爲同一年事。 屈子始发陵阳,陆行南抵庐江,复买舟沿江而西,是《招魂》所云贯庐江也。 其时爲冬暮春初,故又曰:献岁发春也。舟次鄱阳之北,而济大江,是名《涉江》所由来也。 呜呼!溯江西迈,夕景欲沉,载寤寐之乡心,哀离阔之云树,九年凉燠,逐臣老矣。乘鄂渚反顾陵阳,萧散闲云,其谁爲侣也?遨神于渚沚,息心于严岫,风吹衣袂,犹似故国秋冬焉。 吴孟复:山皋,《汉书·司马相如传·注》:“皋,水边地也。”山皋似指山水之间,卽《离骚》“步兰皋”“驰椒丘”之意。方林,王谓地名,按“山皋”显非专名,则“方林”亦不当爲专名。《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注》:“方中,陵中也”。又《广雅·释诂》:“方,大也”。义皆可通。 此两句先言陆行,言由鄂至湘。 蒋天枢:臯,山下水泽旁高地。方林地名,不详今爲何地,当去洞庭湖不远。疑原渡江沿东岸取陆路南行,及入湘达洞庭湖畔后,放马邸车,始乘舲上沅。 何剑熏:方林与上文山臯相对。山臯非地名,则方林亦非地名。方廷珪释方林爲林之四围丛聚者,以方林非地名,是。唯以方从四方立义,非是。 《广雅·释诂》:“方,大也。”大与长义仍。 长城,他国名长城,楚曰方城。郦道元《水经·潕水注》引《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楚曰方城”。方城犹长城。 故此方林可释爲大林或长林。(《楚辞拾瀋》) 金开诚:方林,不详所指。与上句“山臯”相对,是泛指丛林、树林之类。 以上二句説:让我的马在山湾裏漫步缓行;把我的车停在树林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