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槠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槠子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株子(《饮膳正要》),血槠(《纲目》),苦槠子(《植物名实图考》),槠栗(湖北),苦槠(江苏、浙江)。 基源 为壳斗科栲属植物苦槠的种仁。 原植物 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ky〔Quercus sclerophylla Lindl.〕 历史 槠子始载于《本草拾遗》,云其:“实圆,叶宽”。《纲目》载:“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叶稍尖,……锯齿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开白花如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植物名实图考》中,苦槠一条,据考均指本种。 形态 常绿乔木,高5~10m;幼枝无毛。 叶长椭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7~14cm,宽3~5.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不等侧,边缘中部以上有锐锯齿,两面无毛,背面灰绿色,侧脉10~14对,叶柄长1.5~2.5cm。雌花单生于总苞内。 壳斗杯形,幼时全包坚果,老时包围3/5~4/5,直径1.2~1.5cm,高0.9~1.3cm;苞片三角形,顶端针刺形,排列成4~6个同心环;坚果近球形,直径1.1~1.4cm,有深褐色细绒毛;果脐宽0.7~0.9cm。 花期5月,果期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12页.图82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000m的向阳,干旱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药性】: 性味 ❶ 《本草拾遗》:“味苦、涩。” 主治 ❶ 《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使用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气实肠燥者勿食。” 。【医药家论述】:❶ 陈藏器《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