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皮
中药名。 见《开宝本草》。为棕榈科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 L.的根皮。 椰子是乔木,高20~30米,杆直立,不分枝,有轮状叶痕。羽状复叶,常20~30片丛生于茎顶;叶片长3~7米,宽1~1.4米,小叶片线形,革质。 核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而略呈三棱,长20~35厘米,径21~24厘米,未熟时青绿色,成熟时暗褐棕色,外果皮较薄,中果皮为厚纤维层,内果皮角质,极硬,有3个基生孔迹;种皮薄,衬托著白色的胚乳(即椰肉);胚乳内有一大腔贮藏浆液。花后一年果熟。 生于热带砂地上或气温较高的河流及溪谷两岸、较湿润的平地。分布海南、云南、台湾等地。本植物的内果皮(椰子壳)、胚乳(椰子瓤)、胚乳中的浆液(椰子浆)亦供药用。 全年可采。 入药炙用。味苦,性平,无毒。 止血,止痛。治鼻衄,胃痛,吐泻。《开宝本草》:“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煮汁服之。”《本草纲目》:“治卒心痛,烧存性,研,以新汲水服一钱。”《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邪热,煮汁饮。”叶含青蟹肌醇。 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煎剂有降低血压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