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桂附地黄丸(1)(桂附八味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桂附地黄丸(1)(桂附八味丸) 本品由熟地黄240g,山茱萸(酒制)、山药各120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0g,肉桂、附子(制)各30g组成。 有滋阴益气,暖肾散寒之功效。适用于肾阴不足,肾阳虚弱引起的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少腹隐痛,小便频数。本品为温补肾阳的主要成药。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以肉桂、附子温补肾阳,鼓舞肾气,是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理;再佐以茯苓、泽泻、丹皮宣泄肾浊、行水利尿,肾邪得泄,肾气得复。 诸药合用,使阴阳协调,肾气充盛,诸症自愈。本品味甜而带酸辛;为褐黑色的大蜜丸。每丸重9g。内服,1次1丸,1日2次。孕妇忌服,忌食生冷油腻。 密闭,置室内阴凉干燥处。 各家论述 ❶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虚劳之人损动少阴肾气,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以八味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 然少火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 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 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 ” 临床报道 ❶ 治疗老年性白内障 日人小仓重成于1957年曾报告,以八味丸为主治疗老年性白内障44例,视力上升者占83%,不变者占10%,继续下降者占7%。藤平健代用本方治疗284例此病,均不伴有糖尿病、肾炎等疾患,亦无显著的眼底及前眼部病变。 对568只患眼的总有效率亦达81.4%,并能同时改善肩凝,便秘,倦怠等症状[1]。 予以肾气丸散剂(地黄6g,山茱萸3g,山药3g,茯苓3g,泽泻3g,牡丹皮2.5g,桂枝1g,附子0.5g),每次2.5g,日2次,饭前服,连续服用12周以上。结果:1)精子浓度,轻度缺乏组从服药前的(22.3±7.6)×106/ml增加到(55.4±34.8)×106/ml,改善明显。重度缺乏组从服药前的(3.9±3.1)×106/ml增加到(15.2±30.3)×106/ml。2)精子运动率,服药前平均为47.4±20.8%,服药后上升到54.7±19%。 3)总精子数,轻度组治疗前平均为(81.7±43.9)×106,治疗后增加到(216.7±141.0)×106。总精子数在200×106以下的35例患者用药3个月后,有15人增加到200×106以上,其中7例妊娠成功。重度组从治疗前的(17.7±18.5)×106增加到治疗后的(70.4±148.7)×106,其中1例患者用药前在50×106以下,药后增加到620×106,并妊娠成功。临床估价:52例患者中,妊娠成功的11例,占21.2%;有效18例,占34.9%;总有效率55.8%[2]。 ❸ 治疗哮喘、预防复发 孙氏用金匮肾气丸治疗防止哮喘发作19例,每日3次,每次10粒,饭后半小时吞服,服药时间需达半年以上。结果痊愈3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5%。轻、中度哮喘患者在缓解期服用本品更为有效[3]。另有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一哮喘连续三年冬季复发的患者,先以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诸症好转。 后嘱患者续服肾气丸每次10g,1日2次,连服1个月,至冬未见复发[4]。 药理作用 ❶ 肾气丸中的生地、山萸肉、肉桂等能促进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茯苓则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数量增多;附子能促进T细胞数量增加、淋巴母细胞转化,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功能。 肉桂对补体活性有抑制作用,地黄能促进抗体产生,从而影响体液免疫系统。茯苓还能参与肿瘤免疫反应,肉桂、山萸肉、茯苓则影响机体变态反应[5]。 ❷ 《经方研究》:近年来,对肾气丸在药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较多。为了阐明本方对瘀血作用的机理,从血液粘度、红细胞膜的组成、血小板凝集等各种指标进行观察。 以25周龄Wistar系 又有人报道,口服八味丸5~7.5g/日,服药3个月,结果老年健康组男性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变化,但女性比用药前有明显上升。脑血管病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无变化,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45mg/dl)组病人则明显上升,上升的例数中主要是女性病人,对主诉腰痛的病人口服肾气丸,血中可的松、生长激素、胰岛素、睾丸酮等浓度未见明显变化,但疼痛缓解记分约有60%的有效率,疼痛强度记分也见减轻。 以大鼠观察本方的慢性毒性,认为本方在常用量下是安全的,但大剂量有使转氨酶、脱氧酶、中性脂肪上升的可能。用八味丸水煎液每日1g/kg,给Wistar系24mo龄的大白鼠给药12mo,探讨八味丸对谷胱甘肽量显著增加,提示本方对白内障有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6,7]。 参考文献 [1] 日本东洋医学会志 1974;4∶1 [2]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7;(2)∶61 [3] 中成药 1988;(11)∶47 [4] 河北中医 1988;10(3)∶37 [5]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9)∶45 [6] 中成药研究 1982;(1)∶34 [7] 历代名方精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