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林背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林背子 【概况】: 异名 野漆树根(《四川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漆树科漆属植物野漆的根和根皮。漆属全世界有20余种;中国有15种,其中6种供药用。 原植物 野漆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L.)O.Kuntze(Rhus succedanea L.,Rh.succedanea var.japonica Engl.),又名野漆树(《植物名实图考》),大木漆(湖北),山漆树(安徽),痒漆树(河南、广西、四川),漆木(广西),檫子木、山贼子(台湾)。 形态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达10m。 小枝粗壮,无毛;顶芽大,紫褐色,外面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35cm,常集生于小枝顶端,无毛,叶柄长6~9cm,叶柄和叶轴呈圆柱形;小叶4~7对,对生或近对生,小叶柄长2~5mm,小叶片坚纸质至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6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多少偏斜,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背常具白粉,侧脉15~22对,弧形上升,两面略突。 圆锥花序长7~15cm,为叶长之半,分枝,无毛;花黄绿色,直径约2mm;花梗长约2mm;花萼无毛,裂片阔卵形,先端钝,长约1mm;花瓣长圆形,先端钝,长约2mm,中部具不明显的羽状脉或近无脉,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长约2mm,花药卵形,长约1mm;花盘5裂;子房球形,直径约0.8mm,无毛,花柱1,短,柱头3裂,褐色。核果偏斜,直径7~10mm,压扁,外果皮薄,淡黄色,无毛;中果皮厚,腊质,白色;果核坚硬,压扁。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300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1500m的林中。分布于中国华北至长江以南各地。。【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 【化学】: 含漆酚、硫黄菊素(Sulphuretin)、漆黄素(Fisetin)、诃里拉京(Corilagin)、野漆树甙(Rhoifolin)、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野漆树二氢黄酮(Rhusflavanone)、野漆树双黄酮甲(Rhusflavone)、野漆树双黄酮乙(Robustaflavone)、(-)木蜡树二氢黄酮〔(-)-Succedaneaflavanone〕等,以及未定结构的漆树酸(Rhusinicacid)和木蜡树素(Succedanin)A,B。 参考文献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73 【药理】: 抗癌 扁柏双黄酮有细胞毒作用,对KB细胞的ED50为2.0μg/ml[1]。 毒性 林背子漆可引起皮炎,异丙嗪对其有防治作用[2]。本品所含的漆树酸为强心剂和拟交感神经剂,对家兔的LD50为6.7mg/kg[3]。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9;55(2)∶166 [2] CA 1951;45∶7362f [3]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73。【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贵州草药》:“平,微酸、涩。” 功效 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 尿血,血崩,带下,疮癣。 ❶ 《贵州草药》:“清热止血,利水通淋。治小便出血,崩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烂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贵州草药》:“治小便出血:林背子15g。煨水冲苦竹水15g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