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学海堂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学海堂志

学海堂志

教育制度类书。清林伯桐撰。林伯桐(1778—1847),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选授德庆州学正,卒于官。
此书成于道光十八年(1838),其后续有增补。全书凡文檄、建置、事宜、经费、题名、课业、经板、藏书、石刻、雅集、草木、典守、文澜阁十三类,首有图、说,不分卷。
学海堂在广州城北粤秀山中(今广东省广州市内)。嘉靖二十二年(1817),阮元总督两广。道光元年(1821),设经史之课,以教粤士。遂拟筑学海堂。道光四年(1824),堂成。
学海堂的宗旨是“既劝通经,兼该众体”(《建置·设学长》)。据阮元《学海堂集序》称,学海堂的教学范围包括习经传、解文字、析道理、讨史志以及讲求诗赋诸体(《课业》)。
学海堂不设山长,仅设学长八人,名以所长协力指导诸生。学长之设,始于道光六年(1826),初为吴兰修、赵均、林伯桐、曾钊、徐荣、熊景星、马福安、吴应逵。学长内有出仕等事辞出者,再由七人公举补充。其后陆续补充的有张杓、张维屏(道光九年、十八年两任)、黄子高、谢念功、仪克中、侯康、谭莹、黄培芳、梁廷楠、陈澧、杨荣绪、金锡龄。学长之制,类似于现代的分科教学,这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学海堂的学生为“通省举贡生监”。但想进入学海堂读书的生徒,先得由学长进行挑选,“务取志在实学、不骛声气之士。尤宜心地淳良、品行端洁”(《文檄》)。入堂学习一段时间后,学长又于其中“举其尤异,教以专门”(《课业》)。由于学长各专一学,故学生亦各自择师而从。(《文檄》)
学海堂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昌黎先生集》、《朱子大全集》。学生于诸书中按其性之所近,自择一书进行学习(《课业》)。·
学海堂的教学亦别居一格。从《学海堂志》来看,学海堂的学生分散各地。其具体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海堂颁给学生日程簿,学生于簿首行书所习之书,以后按日作课,填注簿内。课题由学海堂颁布。每年四课,每季一课。每课以学长二人轮值,称为管理学长。每季孟月上旬,由管课学长通知其余学长齐集堂中,公拟题目。每题加倍拟备,定期请题,并轮赴抚、督、学三署裁定。题目一旦发出,即予刊行,粘贴学海堂及各学长寓所,以便学生知悉。所拟课题亦有规定,其中“史笔题或题跋古书,或考核掌故,仍以经史为主,期为有用之文。赋或拟古赋,或出新题,俱用汉魏六朝唐人诸体。诗题不用试帖”(《文檄》)。课题纸上注有收卷日期。学生按期到学海堂交卷。交卷时,由管课学长发给凭证,以便凭证领取平时学习经费。课卷收回后,先由学长分阅。阅毕,依期汇集堂中,再互阅。各无异议,即列出拟取名单,定以超等若干名、特等若干名。其功课废惰者,即予除名。由于学生并非在堂肄业,故学海堂每年还规定了几个雅集日。至日齐集学海堂,联诗作赋,赏奇析疑。这种雅集,与通常所说的书院讲会不是一回事,它更多带有游乐性质。
初刻于道光十八年(1838)。后陈澧略有增补。增补本刻于同治五年(1866),今之所见者,多为此本。

☚ 国子监志   国子监则例 ☛
000004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