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滩簧
【释文】: 简称杭滩,原是一种清唱式的曲艺。 清乾隆年间,在当时风行南北的说唱曲艺影响下,由盛行于杭州的南词衍变而成。艺人表演时,自奏乐器,一般是“净”弹三弦,“生”拉胡琴,“旦”弹琵琶,“丑”敲鼓,“末”打板。有五人、七人或九人不等。清代,杭人婚嫁,往往要请杭滩艺人去唱,以增喜庆气氛。 一些大户人家女眷为消愁解闷,也经常请杭滩艺人去唱堂会。曲目大多由昆曲改编,曲调大多套用昆曲的基本曲调。 在吸取昆曲曲调时,一般都用曲头。故而杭滩的曲调不但优美动听,而且还富于变化,长于抒情,与曲调配合起来的唱词也很优美典雅。 50年代末,经过对杭滩的挖掘整理,成立了杭剧团,随之演出的《银瓶》、《李慧娟》等戏均获成功。 著名戏剧家田汉看后认为“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杭州滩簧在“文革”中备遭摧残,以致至今无力恢复。但在杭州戏剧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