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鹃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杜鹃花

【概况】:

异名 山踯躅、山石榴(《纲目》),艳山红(《分类草药性》),山归来(《贵州民间方药集》),红花杜鹃(《中草药学》)。

基源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花的花或果实。

原植物 杜鹃花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R.indicum Sweet;R.indicum Sweet var.ignescens Sweet;R.indicum Sweet var.simsii Maxim.),又名映山红(《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李时珍在《纲目》羊踯躅条附录中载:“山踯躅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蒂如石榴花,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一名杜鹃花。”所述即为本种无疑。

形态 半常绿灌木,高3~5m。小枝密生棕褐色刚毛。叶互生,叶柄长3~5mm,密被糙伏毛;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6cm,宽1~3cm,基部楔形,叶缘及两面均有褐色粗毛。花2~6簇生枝顶;花萼5裂,裂片近卵形,长2~4mm,有粗毛。花冠漏斗形,玫瑰红色,长2.5~3.5cm,5裂,上部1裂片及两侧2裂片有深红色斑点;雄蕊7~10,与花冠等长,花药紫色;花柱基部及子房有伏生长毛。蒴果卵圆形,长5~8mm,有褐色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147页.图4247)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林缘、山坡灌丛和草丛中。

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生药】:

采集 4~5月花盛开时采收,晒干。

【化学】:

花中含花色甙类成分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 3-glucoside)、矢车菊素3,5-双葡萄糖甙、锦葵甙元3,5-双葡萄糖甙和黄酮甙类化合物杜鹃黄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Azaleatin 3-rhamnosylglucoside)、杨梅黄素5-甲醚(Myricetin 5-methyl ether),它们均构成花的色素[1]

附 从杜鹃花杂交品种的花中分离出多种黄酮甙成分山柰素5-甲醚3-半乳糖甙(Kaempferol 5-methyl ether 3-galactosid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 3-galactoside)、槲皮素3-鼠李糖甙(Quercetin 3-rhamnoside)、杜鹃黄素3-半乳糖甙、杜鹃黄素3-鼠李糖甙、杨梅黄素5-甲醚3-鼠李糖甙、杨梅黄素5-甲醚3-半乳糖甙、棉黄素3-半乳糖甙(Gossypetin 3-galactoside)以及咖啡酸半乳糖酯(Caffesylgalactose)等[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036 [2] Phytochemistry 1970;9∶875

【药理】:

小鼠ip本品煎剂对氨水喷雾引咳有抑制作用,其醋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及其母液和黄酮类化合物成分也有镇咳作用。小鼠ip煎剂具有祛痰作用;但豚鼠ip煎剂对组胺喷雾致喘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36

【药性】:

性味 酸、甘,温。

❶ 《纲目》:“酸。”
❷ 《分类草药性》:“甜,温。”
❸ 《四川中药志》:“平,酸、辛。”

功效 和血,调经,祛风湿。

主治 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 ❶ 《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
❷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月经不调,止红崩;浸酒内服,可治风湿。果实止伤痛。


❸ 《四川中药志》:“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花:煎汤,15~30g;果实:研末,1~1.5g。【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贵州草药》:“治鼻血:杜鹃花15~30g。水煎服。”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肿:杜鹃花适量,捣烂敷患处。”

食疗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白带:杜鹃花(用白花)15g,和猪脚爪适量同煮,吃汤和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