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杂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杂剧

中国古代戏曲样式。

杂剧在中国宋代是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约在宋末元初,在前代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尤其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基础上,杂剧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戏曲形式。至元统一全国,杂剧由成熟而趋于繁荣,即成后世所称“元杂剧”。

元杂剧全用北方曲调演唱,一般每本分为四个场次,称为“四折”。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每折根据剧情变化,场景可以有所变换。“楔子”为元杂剧四折一本基本形式的补充部分,篇幅较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

也有置于折与折之间者,则起助于剧情转换过渡的作用。随剧情需要个别杂剧作品对四折一本的基本形式亦有突破或革新。

杂剧由宾白、曲词、科介三部分组成,为其剧本组成的三要素。元杂剧以曲唱为主,曲以套数形式联缀,曲文要协律,符合曲牌规定的格律,押韵以当时北方话为准,通常每折全套通押一韵。为适应表达情感等的需要,曲文还可于正格之外,添加“衬字”,使表演更为灵活。宾白有散白、韵白及其他名目,在剧中起著串联唱词,交待故事情节及人物内心活动等作用。

科介则是有关人物表演动作和舞台艺术效果等的指示语。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互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元杂剧脚色主要有末、旦、净三类,视剧中人物各类脚色另有细目。剧中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一本剧基本上是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独唱至终。由正末主唱的杂剧剧本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杂剧剧本称为“旦本”。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南移杭州,流布全国。作家繁多,现有记载的元代杂剧作家不下120人,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几十人。现存元杂剧作品160余种,其中《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等优秀剧作享誉中外,传唱至今不衰。元代杂剧的成熟与繁荣,标志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后来中国戏曲的发展有著深远的影响。另,以“杂剧”为名者颇多,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特点环境中,所指不同,例“温州杂剧”实为早期南戏,故应具体分析判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