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瓜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 异名 楙(《尔雅》),木瓜实(《别录》),铁脚梨(《清异录》)。 基源 为蔷薇科木瓜属部分植物的果实。木瓜属全世界有5种,中国皆产。 原植物 正品木瓜为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Koidz),又名木瓜(《纲目》),贴梗海棠、铁脚梨(河北),宣木瓜(安徽)。另有两种也较广泛作木瓜应用: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Cydoniasinensis Thouin),又名榠楂(《图经本草》),光皮木瓜(药材通称),木李、海棠(广州)。毛叶木瓜《Chaenomeles cathdyensis(Hemsl.)Schneid.Chaenomeles lagenaria var (athayensis(Hemsl.)Rehd,;Chaenomeleslagenaria var.wilsoni Rehd.].又名木桃、木瓜海棠(《中药大辞典》)。 历史 木瓜载入《别录》,列为中品。《纲目》收载于果部,引苏颂语:“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木状如柰,春末开花,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黄似著粉。”指出木瓜的产地(主产宣城),树形(如柰)、花期(春末)、花色(深红)、果形(大如瓜、小如拳)、果色(黄)等,即为今日之皱皮木瓜无疑:又谓:“实如小瓜而有鼻,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榠楂和圆子也。”据此,药用木瓜不止一种,而以“宣木瓜”,即皱皮木瓜为药用之正品。 形态 皱皮木瓜为灌木,高达2m,枝有刺;小枝圆柱形,微曲,无毛,紫褐色或黑褐色。单叶互生,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9cm,宽1.5~5cm,先端急尖稀圆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具尖锐锯齿,无毛;叶柄长约1cm;托叶大形,草质,肾形或半圆形,长5~10mm,宽12~20mm,边缘有尖锐重锯齿,无毛。花先叶开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老枝上;花梗粗短,近于无柄;花直径3~5cm;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5,直立,长约萼筒之半,全缘或有波状齿及黄褐色睫毛;花瓣5,猩红色,稀淡红色或白色;雄蕊40~50,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约与雄蕊等长。 果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4~6cm,黄色或带黄绿色,有稀疏不明显斑点;味芳香;萼片脱落;果梗短或近于无梗。花期3~5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249页.图版48∶1-5) 生境与分布 栽培或野生,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和西南各地。 木瓜与皱皮木瓜不同之处在于:枝无刺。 叶边有刺芒状锯齿,齿尖,叶柄均有腺;托叶膜质。卵状披针形,边有腺齿。 花单生,后于叶开放;花萼片有腺齿,反折。果实长椭圆形,长10~15cm,暗黄色,木质。 其果皮干燥后仍光滑,不皱缩,故称“光皮木瓜”。 分布于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广东、四川。 毛叶木瓜与皱皮木瓜不同之处在于: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幼时下面密被褐色绒毛,叶边有芒状细锯齿;果实卵球形或近圆柱形,先端有突起,长8~12cm,宽6~7cm,黄色有红晕。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广西。 。【生药】: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为好。 3月~4月上旬或9月下旬~11月上旬以分株繁殖为主,即将母株基部萌蘖生长的枝条连根一起分株,按行株距2.5×2m穴栽;或于春季用种子育苗,播前种子冷浸24小时,按行距33cm、深4~5crn,开沟条播,次年春或秋季移栽定植。亦可用压条和扦插繁殖。栽后,每年需中耕除草2~3次。春、冬两季各追肥1次,以人畜粪、堆肥和饼肥开沟环施。 休眠期间进行修剪整枝,使树形内空外圆,以利结果。越冬前须壅土培根。 采集 夏、秋季果实绿黄色时采摘,置沸水中烫至外皮显灰白色,捞出,晒至外皮起皱时,纵剖为2或4块,再晒至颜色变红为度。若日晒夜露经霜,则颜色更为鲜艳。 皱皮木瓜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浙江。 鉴别 性状 皱皮木瓜卵圆形或长圆形,多纵剖为两瓣,长4~9cm,宽2~5cm;外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因干缩而有多数不规则的深褶和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细腻,中心有凹陷的子房室,种子大多已脱落。种子红棕色,三角形略扁平。气微,味酸涩。 光皮木瓜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多纵剖为2~4瓣,长4~9cm,宽3.5~4.5cm;外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光滑无皱纹,或稍带粗糙;剖面果肉粗糙,显颗粒性。种子多数,密集,每子房室内40~50粒,通常多数脱落。种子扁平三角形。 气微,味微酸涩,嚼之有砂粒感。 均以质坚实、味酸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深棕色,气微,味酸,涩。 ❶ 石细胞无色、淡黄色或橙黄色,呈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条形、长椭圆形、类三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2~82μm,长至136μm,壁厚5~20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细,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或红棕色物。 ❹ 中果皮薄壁细胞淡黄色或棕色,皱缩,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4~9μm。 另可见色素块。(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2) 光皮木瓜粉末:红棕色,嚼之有沙粒感。 ❶ 石细胞微黄色,呈类圆形、长圆形、类方形或类三角形,有的一端狭长,直径22~100μm,长至165μm,壁5~27μm,壁极厚者几无胞腔,层纹明显,孔沟稍粗,大多分枝,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或红棕色物,少数石细胞并含淀粉粒,或棕色物中包埋有草酸钙方晶。 另可见淀粉粒、色素块。(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2-203) 理化 ❶ 取样品粉末2g,加14m10.5%盐酸乙醇溶液,置水浴上回流10分钟,趁热滤过(若不回流,可在室温下浸24小时后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0.8%CMC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2:7:4)为展开剂,以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抗坏血酸为对照。 展距10cm,喷以溴甲酚绿试液(显黄色斑点为正反应)或甲基红试液(显红色斑点为正反应)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71-1)❷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醇温浸(50℃,4小时)提取,离心滤过,滤液浓缩至1ml(含原生药0.5g),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乙酸乙酯-氯仿-甲酸(6∶3∶1)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以0.2%溴甲酚绿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71-2)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略泡,蒸透,趁热切薄片,干燥。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皱皮木瓜果实含皂甙、黄酮、鞣质,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维生素C等[1]又含反丁烯二酸、齐墩果酸等[2,3]。 木瓜含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抗坏血酸等[4]。毛叶木瓜含苹果酸、抗坏血酸、酒石酸、黄酮类和皂甙等[4]。 附皱皮木瓜叶含柚皮素葡萄糖甙、槲皮素、山柰酚-3-三葡萄糖甙、异绿原酸。花含天竺葵素(Pelargonidm)及其3-半乳糖甙、矢车菊素葡萄糖基半乳双糖甙、越桔花青甙(Idaein)、白除虫菊甙(Chrysanthemin)及翠菊甙(Callistephin)[4]。 木瓜叶含忍冬甙(Lonicerin)、表儿茶素[4]。毛叶木瓜叶含绿原酸、儿茶素[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49 [2] 中草药通讯 1976;7(6):15 [3] 中草药 1983;12(11):528 [4]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5。【药理】: ❶ 抑菌作用 以木瓜水溶性部分中分离提取木瓜酚经体外抑菌试验证明,其抑菌作用较为明显,对各型痢疾杆菌抑菌圈为19~28.6mm[1]。 ❷ 保肝作用 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病理模型给予10%木瓜提取液ig,5~6ml/只,即300mg/100g体重/d,共10d,经病理检查有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变;防止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促进肝细胞修复作用;还有显著降低SGPT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 1984;64(11):689 [2] 福建中医药 1985;16(6):35 [3] 中草药通讯 1975;6(6):18 [4] 中草药通讯 1976;7(6):15 。【药性】:性味 酸,温。 ❶ 《雷公炮炙论》:“香、甘、酸。” 归经 肝、脾经。 ❶ 李杲:“入手足太阴血分。” 功效 平肝舒筋,和胃祛湿。 主治 吐泻转筋,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湿痹,拘挛,脚气,水肿,痢疾。 ❶ 《雷公炮炙论》:“调营卫,助谷气。” 又止呕逆,心膈痰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或泡酒服。外用: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❶ 《食疗本草》:“不可多食,损齿及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五加皮,治下肢肿胀,步行艰难。 ❷ 配独活,治下肢风湿,关节肿痛。 ❻ 配当归、威灵仙,治关节酸痛,麻木不仁。 ❽ 配乳香、没药,治项强筋急。 ❿ 配茴香、吴茱萸、治霍乱吐泻,转筋闷乱。 ⑾配木香,治吐泻。 ⑿配补骨脂、肉豆蔻,治脾肾久冷,时复泄泻,两腿转筋。 ⒀配车前子、罂粟壳,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 ⒁配白扁豆、玉米,治胃炎。 ⒂配陈皮、半夏,治痰多呕逆,不思饮食。 ⒃配甘菊、艾茸,治肾脏虚冷,气攻腹胁,胀满疼痛。 ⒄配桑叶、大枣,治脐下绞痛。 方选和验方 ❶ 木瓜丸(《太平圣惠方》)治湿脚气,上攻心胸,壅闷痰逆:木瓜、陈皮、人参各30g,槟榔60g,桂心、丁香各15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生姜汤下。 ❷ 木瓜丸(《杨氏家藏方》)治风湿客搏,手足腰膝不能举动:木瓜1枚,青盐15g。上用瓜去皮脐,开窍填吴茱萸30g,去枝,将线系定,蒸熟细研,入青盐15g,研令匀,丸梧桐子大,每服40丸,茶酒任下,以牛膝浸酒服之尤佳。食前服。 ❸ 木瓜丸(《御药院方》)治腰痛,补益壮筋骨:牛膝60g(温酒浸,切,焙),木瓜1枚(去顶、穰,入艾叶30g蒸熟),巴戟(去心)、茴香(炒)、木香各30g,桂心15g(去皮)。上为细末,入熟木瓜并艾叶同杵千下,如硬,更下蜜,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空心盐汤下。 研为散,每服9g,加生姜,水煎服。 ❻ 木瓜汤(《三因方》)治吐泻转筋:木瓜干30g,吴茱萸15g(汤7次),茴香0.3g,炙甘草3g。上锉为散,每服12g,加姜3片,紫苏10叶,水煎去渣,食前服。 ❾ 鸡鸣散(《证治准绳》)治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或麻木冷痛,及风湿流注,脚痛不可著地,筋脉肿大:槟榔7枚,陈皮(去白)、木瓜各30g,吴茱萸、紫苏叶各9g,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15g。水煎,两次药汁相和,凌晨分为3~5服,空腹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 柴胡、桑叶、黑山栀各6g,昆布1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太平圣惠方》:“治吐泻转筋:木瓜1枚(大者,四破),陈仓米15g。上件药,以水400ml,煎至300ml,去滓,时时温20ml服之。 又:《圣济总录》木瓜汁200ml,木香末3g。上2味,以热酒调下,不拘时。 ” 又方:木瓜、牛膝各9g,水煎服。” 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足趾关节痛,脚痛:木瓜12g,威灵仙6g,研为粗末,水煎去渣服。” ⒅《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子宫脱垂(阴挺、阴茄):木瓜、何首乌各250g,黑豆1000g。共研细末为丸,早、晚各服9g,开水送下。 ” ⒆中华医学杂志 1984;(11):“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木瓜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1.13g,每日3次,每次口服5片。5~7天为1疗程。 ” ⒇福建中医药 1987;(2):“治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木瓜冲剂,每包含生药5g,每次1~2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小儿减半。”。 【医药家论述】: ❶ 雷数《雷公炮炙论》:“凡使,勿误用和圆子、蔓子、土茯子,其色样外形真似木瓜,只气味效并向里子各不同。苦木瓜皮薄,微赤黄香,甘酸不涩,调荣卫,助谷气,向里子头尖。一面方,是真木瓜。若和圆子,色微黄,蒂核粗,子小圆,味涩微咸,伤人气;蔓子颗小亦似木瓜,味绝涩不堪用;土茯子似木瓜,味绝涩,子如大样油麻,又苦涩不堪用,若饵之令人目涩、目赤,多筋骨痛。 ” 《素问》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孟诜云:多食木瓜损齿及骨。皆伐肝之明验,而木瓜入手、足太阴,为脾肺药,非肝药,益可征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