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生卒】:187—226 【介绍】: 中国三国时期魏文帝。 著名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微毫县)人。曹操次子。 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魏王曹操立其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卒,丕袭父位为丞相、魏王。是年,丕废汉献帝,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改元黄初。曹丕在位七年。 黄初七年(226)崩。时年四十。 《三国志·魏书》有魏文帝纪。曹丕爱好文学,天资文藻,下笔成章,曾以著述为务。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均有成就。与当时著名文人交往甚密,为文坛领袖。 其诗以《燕歌行》为代表,风格婉约,语言晓畅,描写细致,受民歌影响较大,现存约40首。著《典论》5卷20篇。据《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载:原书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刻于石,凡6碑,立于庙门之外,供人阅览。唐时,石刻《典论》亡。 宋时有写本,亦亡。现有辑本。 《论文》乃《典论》之一篇,因被梁萧统收入《文选》,故保存完好至今。《典论·论文》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著。其中关于文人相轻、文学体裁、艺术风格,作家才性、气质,文学的价值等,论理精深,见地超凡。创立“文气说”,主张“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尤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珍视。曹丕的文学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产生,是中国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