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列斯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列斯讷 【生卒】:1892—1985年 【介绍】: 德国哲学家,与舍勒同为当代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 1892年9月生于德国的威斯巴登(Wiesbaden)。1910-1916年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和埃尔兰根大学学习医学、动物学和哲学。1916年在埃尔兰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起为讲师并在科隆大学获教授资格。 1926年起为科隆大学教授。1933年起,因纳粹上台,先后流亡荷兰和美国,在荷兰的格罗宁根大学生理学研究所和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与此同时,从1929-1942年,他还一直担任社会学教授。纳粹垮台后,于1945年回到格罗宁根大学任哲学教授。1951年,回德国任哥廷根大学教授。1962年起任(退职的)荣誉教授,并于1962-1963年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 以后一直居住在瑞士的苏黎世,并在苏黎世大学任教。1985年病逝。 普列斯讷生前是多个国际性学术团体的成员,并且接受了格罗宁根大学和苏黎世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普列斯讷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动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现象学、观念史、哲学史、社会学基本理论、文化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等。 他的自然科学专业背景是动物学和生理学;他的哲学背景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他热衷于社会学研究的倾向使得他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型的人学——哲学人类学。 在他的哲学人类学理论中,人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存在,又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存在,而后一种存在正是区别人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 这一标志的中心就是人的“失常态”(参见“失常态”条),这种失常态驱使人的各种行为,使人改造环境、创造历史和文化。普列斯讷把这一基本观点贯穿于他大部分的研究工作之中,并试图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解决现代科学中所提出的有关人的一系列问题。 他的著作共有12部,论文近100篇。主要著作有:《科学的观念——关于它的形式的尝试》(Die wissenschaftliche Idee,ein Versuch tiber ihre Form,1913)、《先验真理危机的开始》(Krisis der transzendentalen Wahrheit im Anfang,1918)、《感官的一致性——精神美学的基本线索》(Die Einheit der Sinne,Grundlinien ein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