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易卜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易卜生

【生卒】:1828—1906

【介绍】:

挪威剧作家、诗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乡村。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开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投考医科大学,未如愿。这时他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于是,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同时写诗并创作剧本。1850年,他创作了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从此至1857年,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1857年,他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创作了《爱的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的忧虑,因而离开挪威到意大利,飘泊异乡。1864年以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侨居在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中间仅两度回国作短暂停留。在国外期间,他创作了几部著名的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等,产生了广泛影响。1891年,易卜生回到挪威,他后期创作了《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两部自传性质的作品。1906年5月23日,在中风和长期卧病后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易卜生是欧洲现代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他厌恶资产阶级社会的丑陋现实,他的剧本广泛地揭露了道貌岸然的“社会支柱”和“正人君子”、机会主义的政客、反人民的官僚和庸俗的市侩小人的可憎面貌。易卜生反对玩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概念;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已经过时;提出“重要的只有人的精神反叛”,号召人们摆脱陈腐的教条和虚伪的习俗,解放自己的个性。他以为,只要有意志坚强、人格完整的优秀人物孤军奋战,社会就可以改善。易卜生的理想只表现了一种模糊的“往高处去”的愿望,他自己也认识到这种理想是脱离实际的,但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政治出路。他后期的作品充满悲观主义情绪。

(1)“首先我是一个人” 易卜生在作品中号召人们实现个性的解放。他认为,“首先我是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人,不能一味相信别人的话,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的话,什么事情都要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他厌恶那些道貌岸然的“社会支柱”,充分地揭露了现行国家法律的虚伪性,认为,国家的法律跟人们心里想的不一样,人们就有理由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人们一定要有“一个人”的独立思考,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

(2)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 易卜生赞赏独立的个性,推崇所谓“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他认为,多数派有势力,却没有公理;最有力量的人恰恰是最孤立的人。他在《人民公敌》剧中借斯多克芒医生的口表达了这种思想:“真理和自由最大的敌人就是那结实的多数派。……多数派有势力——可惜没有公理。只有我,只有少数的人,才有公理。少数派总是对的。”易卜生认为,这“少数人”是具有正在发芽的新真理的人。并认为,这少数派是最有力量的人,然而,“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