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鳐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鳐鱼 【概况】: 异名 鳐(《吕氏春秋》),飞鱼(《本草拾遗》)。 基源 为飞鱼科动物燕鳐鱼、弓头燕鳐鱼、点鳍燕鳐鱼、背斑燕鳐鱼、少鳞燕鳐鱼的肉。 原动物 燕鳐鱼Cypselurus agoo(Temm.et Schl.)。弓头燕鳐鱼Cypselurus arcticeps(Gunther)。点鳍燕鳐鱼Cypselurus spilopterus(Cuviet et Valenciennes)。 背斑燕鳐鱼Cypselurus bahiensis(Ranzani)。少鳞燕鳐鱼Cypselurus oligolepis(Bleeker) 历史 文鳐鱼首载于《本草拾遗》,谓:“生南海。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群飞海上。 ”《纲目》载:“按西山经云:观水西注于流沙,多文鳐鱼。状如鲤,鸟翼鱼身,苍文白首赤喙。常以夜飞,从西海游于东海。其音如鸾鸡。 ”林邑记云:“飞鱼身圆,大者丈余,翅如胡蝉。出入群飞,游翔翳荟,沉则泳于海底。 ”又一统志云:“陕西鄠县涝水出飞鱼,状如鲋,食之已痔疾也。”显然古代本草包括数种文鳐鱼,《中国药用动物志》分5种鳐鱼分条收载。 形态 燕鳐鱼体略呈梭形,背部及腹部颇宽。微凸出,头短,背部平坦,腹面甚狭。 吻短。眼大,侧位而高。 全体被圆鳞,鳞较大。 侧线位很低,近腹缘,其后端不达尾鳞部,侧线鳞54~ 腹鳍大,平置时约可达臀鳍基底末端。臀鳍小,与背鳍略相对,尾鳍分叉,下叶较上叶长。体背面黑色,侧下方及腹部银白色。 生境与分布 常成群游于海洋之上层,能跃出水面,展开胸鳍,在1m左右的水面上空滑翔10~100m以上的距离。 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 其它四种形态与燕鳐鱼相近。主要区别为弓头燕鳐鱼腭骨无牙,胸鳍下部1/3处具有一淡色斜斑。分布于南海。 点鳍燕鳐鱼腹鳍距鳃孔较距尾鳍基为近,背鳍前鳞28~34;头长等于或稍短于背鳍至尾鳍基。分布于南海。背斑燕鳐鱼背鳍后部具明显黑斑,背鳍前鳞通常30(28~34);胸鳍棕黑色。分布于南海、东海。 少鳞燕鳐鱼背鳍前鳞少于33,一般为25~28;体侧一列鳞44~51。分布于南海。 。【药性】: 性味 《纲目》:“甘、酸。” 主治 难产,痔疮。 ❶ 《本草拾遗》:“令易产,临时烧为黑末,酒下2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