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气说
中国古代文论中探求艺术审美特性产生原由的理论。 它发端于古代哲学家对万物生命之所在的探寻。老子等认为,“精气为物”(《易》),“气”是万物的精灵与生命;“精神本以血气为主”(王充《论衡》),人也是由精气贯注而成。 三国时曹丕将“气”引入诗文的研究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指出了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刘勰《文心雕龙》既肯定了曹丕的“文气”说,又指出了后天“学”、“习”对创作的作用。 此后,文论家们在不同方面运用“气”这一概念,或视为艺术本源的概括,或对艺术家天才和个性的概括,或对作品的气势、内在生命的概括,或对作家作品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概括,等等。而总体上说,是指流动在作品中的内在生命,是贯注于作品中的内在精神。 它是作家主体个性、才能在作品中的表现,但它又是同作品表现的客体对象的生命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产物。它是生气勃勃的,也是作品艺术感染力之所在。文气说对中国的文艺创作、鉴赏与批评有著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