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摩罗精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摩罗精神 借作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摩罗,是梵文的音译,佛教传说中专事破坏的恶魔。因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788-1824)在他创作的长诗中,塑造了一些富有叛逆性格的个人反抗的英雄形象,表现他对封建专制压迫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以及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英国反动的封建势力便视拜伦为“恶魔”。 于是,后世对受拜伦积极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鲁迅《摩罗诗力说》)的诗人,如英国的雪莱,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波兰的密茨凯维奇、斯洛伐茨基、克拉旬斯奇,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统称之为摩罗诗派。 把他们所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则称之为摩罗精神。鲁迅在一九〇七年所写的《摩罗诗力说》,第一次把近代欧洲的所谓摩罗精神介绍到中国来,对我国“五四”时期的新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