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造地球卫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rénzào dìqiú wèixīng

人工制造并用火箭发射到预定的轨道,环绕着地球运转的装置。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相关链接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 人妖   人造美女 ☛

人造地球卫星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简称为人造卫星,指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它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至1988年12月31日,全世界已成功发射卫星3095颗。

人造地球卫星

简称人造卫星,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按用途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区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人造卫星应用广泛,利用人造卫星观测天体不受大气层的阻挡,可接收来自天体的全部电磁波辐射,实现全波段天文观测。人造卫星在数百公里以上高度飞行,不受领土、领空、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人造卫星可用于天文观测、空间物理探测、全球通信、电视广播、军事侦察、气象观测、环境监测、资源普查和搜索营救等。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1颗人造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1958年2月1日美国首次发射了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次发射了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renzao diqiu weixing

围绕地球周围运行的各种人造天体的统称。又叫人造卫星。例如空间探测器,天空实验室,宇宙飞船等。由于它们的质量远小于地球的质量,因此在不考虑太阳、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作用时,可以把人造卫星的运动近似看成是质点在地球的引力场中运动。其运动轨道由初始条件决定,可以是圆,也可以是椭圆。要使卫星沿圆形轨道运行,在进入轨道时必须符合二个条件,其一:运动的方向须垂直该处与地心联线;其二:运动的速度必须等于圆轨道所应具有的速度,此两项都不能有毫厘之差,否则就不能成为圆形轨道,因此成功的机会非常少。至于椭圆轨道,对于发射的速度和角度都没有这些限制,所以通常的人造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形。这时卫星的运动遵循开普勒定律,地球的质心处于卫星运行轨道的 一个焦点上,卫星轨道离地球质心最远的点称为远地点,离地球质心最近的点称为近地点。运行周期T=2π·式中a为轨道的长半轴,g为重力加速度,R为地球的半径。由于卫星通过近地点时空气阻力最大,速度减小最多,所以决定卫星在空中存在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它的近地点高度;在近地点高度相同时,远地点高度越大,运行时间也就越长。牛顿在研究月球的运动和地面附近的落体运动的关系时,对人造卫星原理进行过讨论和计算,指出了如何从抛物线过渡到月球绕地球的完整轨道。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标志着人类向宇宙空间进军的开始。自50年代末以来,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人造卫星获得成功。60年代中期,我国制订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次发射成功。与其他国家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相比,质量是最大的(见表)。在第一颗卫星发射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 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宇宙空间中正常运行了8年多,不断向地面发回各种科学实验数据。1975年11月26日,我国首次发射了一颗可回收的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运行3天完成了科学实验任务之后,按预定计划和地点安全返回地面。回收卫星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掌握这种技术。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不同用途的科学实验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卫星定点在东经125°赤道上空。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空间科学技术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人造卫星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轨道上运行的各种卫星,能够对很多现象进行长时间和详细的观测,定期向地面送回与各种现象有关的数据和资料,例如太阳的短波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强度和微粒辐射(即所谓太阳风)强度;不同高度上磁场的强度,大气压力、温度、密度;太空中陨石的大小和数量;外层空间电子和离子的密度等。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力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电子学、医学、生物学等等许多学科中都有大量的重要课题,可以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来进行研究。下表为五个国家第一颗人造卫星比较。

 中国苏 联美 国法 国日 本
发射日期1970.4.241957.10.41958.1.311965.11.251970.2.11
质量/kg173.083.68.2238.09.4
运行周期/min114.096.17114.80108.61144.36
近地点/km439.0228.5360.4526.24351.0
远地点/km2384.0946.12531.41808.855142.0
倾角/(°)68.565.033.3434.2431.18
☚ 地球上物体重力的变化   同步人造卫星 ☛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renzao diqiu weixing

航天器的一种。人造地球卫星是指由人工制造的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行的装置。人造卫星要用火箭发射,依靠火箭的强大推动力获得很高的速度。人造卫星在轨道上高速绕地球运动,因而能够克服地球的引力,不会落到地面上来。有一些人造卫星在飞行任务结束后要再降落到地面上来,把在飞行中获得的结果(如拍摄的照片、经过实验的材料等)送回地面,这样的卫星叫返回式卫星。另外一些人造卫星在发射上天后就不再回到地面了,而要通过无线电把飞行的信息传回地面。人造地球卫星有许多的用途,例如传送广播电视信号,监测天气发展以预报天气变化等等。

☚ 航天   宇宙飞船 ☛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Renzao diqiu weixing

人类用运载火箭送至高空,使其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并进入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天体。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84年4月8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它定点于东经150°赤道上空。按发射目的,人造地球卫星可分为测地卫星、军事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人造地球卫星的使用,使通讯技术、测地技术、军事、科学探测等发生了一大革命,人造地球卫星为人类了解空间做出贡献。

☚ 宇宙速度   地质 ☛

人造地球卫星

靠火箭送飞,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后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天体。广泛用于军事、科学、通信、气象、天文等方面。1957年苏联首先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

亦称“人造卫星”。环绕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按卫星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地卫星。按用途可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又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和多用途卫星等。按使用目的还可分为军用卫星和民用卫星。大部分应用卫星为军民兼用型。

人造地球卫星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简称人造卫星,为沿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无人驾驶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揭开了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新时代。而后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先后发射了各自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现代尖端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国民经济、国防、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有重要意义。人造卫星可分为两大类:科学实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应用卫星又可分为: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等。应用卫星是目前世界上发射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renzao diqiu weixing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在空间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不少于一圈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和用途最广的一种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占航天器总数的90%以上。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截至1993年底,世界各国共发射了4200多颗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到1994年4月止,共发射了35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按用途分为应用卫星、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目的服务的。专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称民用卫星,专为军事目的服务的称军用卫星。应用卫星按其工作特点大致可分为3类:
❶对地观测型。这类卫星上装有各种波段的遥感器或探测仪器,收集来自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各种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直接为农林、气象、地质、水利、海洋、测绘、环境保护和国防等领域服务。这类卫星有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和军事侦察卫星等,其运行轨道大多采用太阳同步轨道,少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
❷无线电中继型。这类卫星上装有工作在一定频段的无线电转发器和天线,转发来自地面、海上、空中或低轨道卫星的无线电信号,传输信息。这类卫星有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海事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及搜索营救卫星。其轨道绝大多数采用地球静止轨道,也有少数采用大椭圆轨道或中、高轨道。未来的小型通信卫星群将采用中、低轨道;
❸空间基准型。这类卫星上装有无线电信标机、应答机、光信标灯或激光反射器等。它们的空间位置和运行速度都可以精确地确定,因而可以作为导航、定位和大地测量的基准点。地面固定的或移动的物体、海上的舰船、空中的飞机及太空中的导弹和卫星都可以利用这类卫星确定自己的位置坐标和运动速度。这类卫星分为导航卫星和测地卫星两类。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于探测和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和极光等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太阳和其他天体。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先期试验的卫星。这类卫星数量较少,但试验内容十分广泛。例如,新遥感器、电火箭、微重力对材料加工与生命的影响、生物对航天环境的适应性、空间交会对接和无线电新频段传输等试验。
人造卫星在几百千米以上的高度飞行不受领土、领空、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能飞越地球上任何地区,特别是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沙漠、深山、大海和南、北两极;它的视野广阔,一张地球资源卫星照片可覆盖地面几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人造卫星一天能环绕地球几圈到十几圈,能迅速而广泛地获取来自陆地、海洋和大气的各种信息,这是地面观察和航空摄影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人造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海洋调查、气象观测和军事侦察。静止轨道上的一颗卫星可以同时看到40%的地球表面,能沟通相隔18000km两地的信息。利用等间距配置的3颗静止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电话、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传输。人造卫星用于天文观测和空间物理探测,能摆脱大气层的屏障,取得更加完整和真实的观测结果。
未来的人造卫星一方面向大型、综合、可维修和长寿命的方向发展,发展兼有通信、气象、导航和对地勘测等多功能的应用卫星;另一方面也将发展低成本和研制时间短的小型卫星。用多颗小型卫星组成卫星群来实现大型和综合性卫星的功能,可降低研制费用,提高生存能力。

☚ 空间探测器   军用卫星 ☛

人造地球卫星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