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一种富于地方气息的曲种。 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言表演。 扬州清曲的宝贵遗产是明清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数目可观的曲目,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其音乐,其中“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 扬州清曲一般以坐唱形式演出,人数从一二人至八九人不等,唱奏者每人操一种乐器。 常用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及檀板、碟子、酒杯等,有时也用箫。 传统清曲是不化妆、无说白、无表演的,只靠音乐和歌唱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吐字发音、运气行腔方面非常讲究。在演唱方面以男性居多,唱法上有了“窄口”与“阔口”的区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后者指男性用本来声腔。 扬州清曲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曲艺唱曲形式,许多元明以来的古代民间俗曲,包括一些俗曲的原词,都在扬州清曲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由于流播时间较长,它在传布中对其他地区的许多同类曲种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口传心授”是扬州清曲基本的传承方式,通过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至今600多年。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学生们在表演扬州清曲传统曲牌《茉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