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
(huò) 或者。
如:或此或彼,必居其一。《荀子·修身》:“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也许;可能。《左传·宣公三年》:“天或启之,必将为君。” 有。 《书·五子之歌》:“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又犹言“有人”、“有的”。《诗·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杜甫《北征》诗:“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 又。《诗·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作语助。 《诗·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孔颖达疏:“如松柏之叶,新故相承代,常无雕落。” 若,倘或。 《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亡所出,没有囚徒被放出。 常。 王昌龄《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诗:“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 通“惑”。 迷惑。《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墨经》中的逻辑术语。《墨子·小取》:“或也者,不尽也。”“尽”是“莫不然”的意思,因而“不尽”即“有不然”。“或”在判断上相当于特称判断或选言判断,而在推理上则指用“有不然”去否定“莫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