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
戏曲剧种。 曾流行于南方各省。明末清初,“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受昆曲影响,形成昆弋腔。 后昆弋腔又和北方南来的西秦腔相互影响,在安徽桐城,石埭(今石台)一带,先后形成了吹腔、拨子、二黄等新腔,并提高了表演艺术。 清乾隆时形成“徽戏”,今名“徽剧”。 主要唱腔是吹腔、四平、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 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影响。 乾隆、嘉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先后进入北京,吸收了京腔、秦腔和汉调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演变为“京剧”,而安徽的徽调反而趋向衰落。解放后经积极抢救,培养新生力量,才得以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