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形具而神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形具而神生 荀子关于形体、精神二者关系的唯物主义命题。 《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谓之天情。”按:天职,古人认为四时变化,百物生长,皆是天的职能,因称“天职”。《荀子·天论》:“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天功”,与“天职”意略同。荀子认为,形体具备之后,精神随之而产生,即精神是形体的产物。有了精神,于是有好恶、喜怒、哀乐等“天情”(天赋的情感)藏于形体。 人的耳、目、鼻、口等“天官”接触外物,获得感觉,再经“天君”(心)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形成认识,产生感情。荀子对形神关系的阐述,体现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对他的影响。 他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命题,对后世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深有影响。如东汉桓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形神》)。王充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