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苦寒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苦寒行 苦寒行乐府歌曲名。《清调曲》之一。古辞已亡,现存有三国魏曹操、曹叡等作。操辞写其北逾太行征高干事,备言雪中行军之艰苦。因首句为“北上太行山”,后亦称《北上行》。《艺文类聚》以为曹丕所作,误。 ☚ 清调曲 豫章行 ☛ 苦寒行 苦寒行魏乐府篇名。曹操作,见《曹操集》。《乐府诗集》列入卷三三《相和歌辞·清调曲》。诗写于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率军征讨高干之时。袁绍甥高干建安十年降曹,复又反叛,屯兵于壶关口(今山西长治市东南)。曹操兵出邺城(今河北临漳),取道河内(今河南武陟),北度太行山,其时恰在正月。三个月后,高干败亡。诗歌截取行军太行山时的见闻境遇作为描叙中心。通过“羊肠坂诘屈”、“虎豹夹路啼”、“雪落何霏霏”的典型景象的描述,形象地再现了冬日山区的荒凉、军旅生涯的艰苦。结尾“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中的《东山》出自《诗经·豳风》,旧说为周公所作。诗人引此,一则比照眼前行役的苦况,再则以东征伐奄、肩负王业重任的周公自喻。此诗用语朴质,格调凄苦,确如钟嵘《诗品》所评:“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 ☚ 鞠歌行 豫章行 ☛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 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 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 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 中酒不知屏外寒。 南宋政权局于东南一隅,先是受到金邦、后是受到蒙古政权的威胁,怎样巩固边防,防止外来侵扰,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刘克庄这首诗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边防情况。 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 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 诗的后四句描写京城大官的生活。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 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憎褒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官,著一“热”字,其气焰熏天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戍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但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旦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苦寒行[魏]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苦寒行》是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前此无载,可能是作者自度。这首诗写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正月。当时曹操率军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出发,取道河内,北度太行山,入山西省晋城征讨高干。三月,高干败逃洛阳,被都尉王琰捕杀。这首诗就是描写征高干途中,翻越太行山的艰难情景。 全诗紧扣题目,从不同侧面突出征途中经历的种种“苦寒”。开篇两句总摄全诗,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之慨叹语气,唤起读者对这次出征打仗的惊心动魄之感。三、四两句,具体写翻越太行山的艰难途径。 “羊肠坂”是从太行山通往晋城的交通要道,因其“诘屈”如羊肠,故名。试想在这样的山路上行军该是多么的艰难啊!但是,诗人只用“车轮为之摧”的典型画面,就把行军之“苦”突现出来。以下六句,转承上文,极状征途之严寒,诗人在正面描写树木萧瑟,北风悲鸣和雪落霏霏,路断人稀的严冬氛围中,穿插“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的烘托,使诗歌在寒气袭人中,又增添了一种毛骨竦然的畏惧感。紧接“延颈”四句,又以直抒胸意的手法,写出在“苦寒”中行军的复杂心情:远望征途,难以预期,不禁发出叹息,何时才能得胜东归呢? “水深”以下八句,又由抒情而转向写景:一天行军,苦寒难耐,到了傍晚,应该宿营了。可是,面前呈现的却是桥梁断绝,风雪弥漫,道路迷失,迂回难寻,战士们只好在苦寒中上山砍柴,凿冰煮饭,度过更为严寒的夜晚。最后两句,又由写景而返回抒情:“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据《毛诗》说, 《诗经·东山》是描写周公东征,完成统一大业的诗篇。其中描绘的战士离乡背井的苦难,与曹操《苦寒行》中的情况有惊人的历史相似,曹操巧妙的把它与自己的诗篇熔铸在一起,在悲哀的情怀中,含蓄着削平战乱,实现统一祖国的宏图大志,是体现“建安风骨”的杰作之一。 苦寒行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簿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薪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建安十年(205)并州刺史高干叛乱——干乃袁绍之甥,初降曹操,复又叛之,“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口(今山西长治东南)。”曹操即于次年春正月,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出兵北征高干。当大军翻越太行山时,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作为一个军事统帅,诗人并不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老老实实写下了士卒的苦寒,和他自己内心的波动,表现了对不得已而用兵的深沉感喟。全诗就以这种真诚的倾诉打动了千古读者的心弦,称得上是古直悲凉的典型之作。 太行山横亘于晋、冀、豫三省边境,形势极为险峻,古人即有“太行,牛之难也”(《尸子》)之叹。“北上太行山”四句,使人想到一队队荷戟行军的士卒,正翻越在盘曲入云的山坂,那嶙峋的山石,简直要把辚辚滚动的车轮颠散了架——这就是从沁阳通往晋城的那段令人谈之色变的“羊肠坂”。以下就用极为沉重的笔墨,勾勒太行山凛冽萧条的冬景和途中令人鼻酸的见闻,在天寒地冻之时,山中的野兽为饥饿所驱,居然夹路蹲伺行军的战士;而山中绝无人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啊”,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艰难时世人口锐减、民生凋敝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浮想联翩中忽作归思,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四句立足士卒而为之辞,写出了曹公的平常心,周公《东山》诗体恤部属同样的情怀。修辞立其诚,全是肺腑中流出的话,不是一个军阀附庸风雅之作,是人子之真诗。曹公早年并无争锋天下的野心,当初的愿望不过是“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建立名誉”;即使在逐鹿中原之际,也时有回归乡里,“秋夏读书,冬春狩猎”念头(俱见《让县以明本志令》)。如今面对大雪弥漫的太行山区,这种怀思不知不觉又涌向心头,终于化为“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的深长叹息。 以下加快节奏,历历如画地展现军旅生活的各个侧面。“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二句写行军中意外受阻,少不得逢山开路,逢水搭桥;“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二句写军行有时迷路,少不得要找老乡作向导,有时则找不到宿营之地,难免挨饿受冻;“行行日已(益)远”四句,写行军途中人困马乏,担囊取薪,斧冰化水,以举炊餐种种情事,非亲身经历闻见不能道此。这种写法,与诗经《豳风·东山》写艰苦行役生活相仿佛。《东山》诗相传为周公东征平武庚(商纣王之子)、管叔(武王之弟)叛乱归来时慰劳战士之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句下也有稳以周公自命的壮怀。所谓古直悲凉在此,所谓气韵沉雄亦在此。 苦寒行[清]倪承茂 燕山九月即飞雪,元冬寒气更栗烈。河西冰胶午不开,山头冻雀眼流血。荒城日暮少人行,茆檐几处炊烟绝。云黯风饕日色黄,槎枒老树重阴结。朱门贵客狐白裘,拥炉酌酒罗珍羞。谁怜路有冻死骨,旬日委弃无人收。况闻淮南罹水患,十家八九趋他县。穷途无食给饔飧,那有兼衣御霜霰。昔年杜老忧民艰,愿得广厦千万间。而今寒士流离转沟渎,虽有万间知不足。 此诗旨在揭露贫富对立社会的不合理,表达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首八句极力渲染天气酷寒, 为下面贫富悬殊的刻划做铺垫。“燕山九月即飞雪“化用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中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的诗中充满了对塞外风景的惊喜和以身戍边的豪迈:而倪承茂以此句开篇却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严寒肃杀的图景。一个“即”字告诉读者雪来早、寒来重 未入冬已是大雪纷飞,刚入冬就寒冷难禁。以下六句用不同景物反复渲染“寒气”的“栗烈”:河冻不开,冻雀流血,荒城无人,茅檐断炊。云低日暗风如虎啸,老树枯枝错杂不齐。 “朱门贵客狐白裘”以下八句,反映悬殊的贫富差别和尖锐的阶级对立。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诗人继承了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对贫穷百姓寄于深厚的同情,对为富不仁的豪门予以无情揭露;富人身着华贵的狐皮裘衣,享受着美酒佳肴,穷人却冻馁交加横尸荒野,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现出来。作者化用杜甫的名句,丰富了内容,对比刻划得更加具体生动,给人的印象也更深刻。 史载:清乾隆八年,淮南大水,百姓流离出外就食。诗中“况闻淮南罹水患, 十家八九趋他县”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大灾之后又加上严寒天气,灾民的冻馁之惨状令人触目惊心,而与这无衣无食的灾民图相对比的朱门贵客的行乐图,严重的社会危机通过对比凸现出来。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老杜当时对未来尚抱有幻想,而倪承茂却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社会危机远过中唐,即使有“广厦千万间”也无济于事,因为百姓饥寒交迫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社会问题。 倪承茂与沈德潜过从甚密,文学主张一致,都提倡取法盛唐诗风,尤其对杜甫的格调备加推重。诗人不仅继承了杜甫关心人民疾苦,勇于讽谕时事的精神,而且善于借用杜诗意象乃至语言,溶入自己的篇什。 善于化用古人的诗句是本诗的一大特点。王国维云:“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人间词话删稿》);章学诚云:“修辞不忌夫暂假,而贵有载辞之志”(《文史通义·说林》)即是指点化的方法,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说得更具体、更丰富,创造出新的境界也是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苦寒行北上太行山〔2〕,艰哉何巍巍〔3〕!羊肠阪诘屈〔4〕,车轮为之摧〔5〕。树木何萧瑟〔6〕,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7〕,虎豹夹路啼〔8〕。溪谷少人民〔9〕,雪落何霏霏〔10〕!延颈长叹息〔11〕,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12〕,思欲一东归〔13〕。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14)。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15〕。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16〕,斧冰持作糜〔17〕。悲彼《东山》诗〔18〕,悠悠使我哀。 〔1〕本诗属乐府诗《相和歌·清调曲》,是曹操在征伐高干的途中写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建安九年(公元204)投降曹操,次年又宣告反叛,屯兵壶关口。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率军征伐他。曹操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出发,必经太行山。 〔2〕太行山:太行山脉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北起拒马河谷,南到山西、河南边境黄河沿岸。此处指位于河南沁阳县北、山西晋城县南的太行山支脉。 〔3〕巍巍:高峻的样子。 〔4〕羊肠阪(ban):太行山上的阪道,此处指从沁阳到晋城的道路。阪:斜坡。诘(ji)屈:盘旋曲折。 〔5〕摧:折毁。 〔6〕萧瑟:风吹树木的声音。 〔7〕罴(pi):一种大熊。 〔8〕啼:号叫。 〔9〕溪谷:山中低而有水的地方,山里人多住在这里。 〔10〕霏(fei)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11〕延颈:伸长脖子,表示眺望。 〔12〕怫(fu)郁:忧虑不安。 〔13〕东归:意思是停止远征,回到故乡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在沁阳东,所以说“东归”。 〔14〕中路:中途。 〔15〕薄暮:傍晚。薄:迫近。 〔16〕担囊:挑着行囊。薪:柴。 〔17〕斧冰:凿冰。糜(mi):粥。 〔18〕《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基调苍凉,写出了行军的艰难,也表现了战乱对社会的破坏。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说此诗“取境阔远,写景叙情,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 苦寒行(三国魏)曹操 北上太行山, 艰哉何巍巍! 太行山是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脉。西缓东陡,受河流切割,多横谷,为东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陉”之称。主峰在山西陵川县境内,中峰在晋城县东南。汉末建安十一年(206)正月,曹操自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领兵北上征讨高干,途经太行,此诗写在行军途中,描写苦寒行军的艰苦。苦寒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辞·清调曲》,亦称《北上行》。 【作者】 曹操,即三国魏武帝,生平见前河北《观沧海》诗。 【注释】 ①羊肠坂:从沁阳经天井关到晋城的道路,因为像羊肠迂回曲折,所以名叫羊肠坂。坂,斜坡。诘(jie)屈,曲折。②罴:一种大熊。③谿谷:“谿”同“溪”。溪谷,指有水沟的山谷。④霏霏:雪下得大的样子。⑤怫郁:愁闷。⑥东归:从邺城去壶关是向西北出发,东归就是回去。⑦中路:即“中道”,半道上。⑧故路:去时走过的路。⑨宿栖:住宿的地方。⑩日巳远:太阳远远落山。⑪薪:柴。⑫斧:作动词,砍伐。糜:一种黄米。这里指用糜煮粥。⑬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诗,描写出征战士思念家乡。 苦寒行[宋]文同 上太行兮高盘盘,日将暮兮岁已阑。入谷口兮出林端,风惨惨兮吹骨寒。冰霜结兮玉巑岏,光上照兮天色干。纷横委兮草树残,黯栗烈兮烟云𩆓。仆足皲兮马蹄抚,望所舍兮摧心肝。囊立空兮衣且单,嗟道途兮胡艰难。 苦寒行,乐府相和歌《清调曲》名,古辞已亡。 《苦寒行》,诗篇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写出了作者仕途的艰难,抒发了愁苦寒怆的心情。 全诗分三部分,首两句点题;中八句写苦寒;后两句申意,回照题旨。 “上太行兮高盘盘,日将暮兮岁已阑。”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西缓东陡,多河流切割,多横谷(经),为东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径”之称。高盘盘,极状山高路曲。阑,尽。陟升太行山,山势陡峻峭跋,道路盘旋往复。岁暮天晚,山高难登,路曲难行,岁末日暮,气候寒冷,第一句隐一个“苦”字,第二句藏一个“寒”字,不写苦寒,苦寒已蕴其中。可见善行文蓄意。 第二部分,写行程的苦况。“入谷口兮出林端,风惨惨兮吹骨寒。”谷口和林端,都是风大之处;惨惨,风刮得天昏地暗。诗人进入谷口,走出林端,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风吹透衣,人感到刺骨的寒冷。这两句写风凉。“冰霜结兮玉巑岏,光上照兮天色干”。巑岏(cuanwan),峻峭的山峰。干,清冷,干燥。冰霜结得象峻峭的山峰,青白如玉,透体寒彻;太阳照在上面,寒光映天,整个天空都干涩破裂了。这两句写冰寒。以上四句突出了寒的程度。 “纷横委兮草树残,黯栗烈兮烟云𩆓。”横,交错,充溢。委,衰颓,落下。栗烈,严寒。𩆓,烟云昏暗。霜打风吹,草树凋伤,满山遍野的落叶纵横飘飞,枯黄一片,草干了,树残了,寒冷杀害了生机;寒气凝聚,云雾翻滚,阴气袭人,暗淡无光,寒冷笼罩了天地。这两句写草木凋落,从侧面衬托苦。“仆足皲兮马蹄抏,望所舍兮摧心肝。”皲(ju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抏,使受挫折,损耗,司马相如《上林赋》:“若夫终日暴露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这里指马行艰难,蹄上所掌之铁也被耗损了。舍,歇马的房屋,喻理想和要所达到的目的。仆人的脚冻裂了,坐骑的蹄损坏了,遥望去的地方,摧心裂肝,无比难受。这两句从人兽脚蹄受伤,正面写苦。草木为之凋落,足蹄为之皲抏,心肝为之摧裂,可谓苦到了极至。以上四句突出了苦的状况。 “囊立空兮衣且单,嗟道途兮胡艰难”。囊,装钱粮的布袋;道途,仕途,人生的道路。布袋马上就要空了,衣服又单又薄,以后的路可怎么走呢?道路为什么这样艰难呢?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宋朝的政治黑暗,一般士大夫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这怎能不使之痛苦呢? 统观全诗,开首点题,隐而微露;中间写苦寒,穷形尽相;结尾申意,笔锋显豁。全诗写得气势浩荡,意境开阔,含义深沉。惨风,冰霜,比喻冷酷的世态;高山,险路,比喻仕途的艰难。岁寒日暮,影射宋代社会衰落;草木纷坠,足皲蹄抏,是仕人倍受摧残的象征。摧心裂肝的呼号和“胡艰难”的追问,反映了宋代仕人痛苦的心情和无可奈何的情状……诗篇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仕途上,顶风冒雪,奋力攀登,力尽囊空,步履难进,心神摧悲,怨声愤激的形象,想象到当时一批志士仁人遭受压抑,抱负 难展的真实情景。控诉之声,怨恨之情,鞭笞之意,溢于言表,这就是《苦寒行》价值所在。 苦寒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文人五言诗。曹操作。《苦寒行》属乐府《相和歌辞·清调曲》。此诗作于建安十一年(206)春,曹操征叛军高幹的时候。彼时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行军越太行甚是艰苦,此诗即描绘了行军的艰苦环境,表达诗人对这次战争的感慨。太行山高大巍峨,羊肠坂山路崎岖使“车轮为之摧”,偏此时北风声悲,树木萧萧,雪落纷纷。所行之处荒无人烟,只有“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以上写环境艰苦。诗人回顾来处,一片荒凉;遥目前方,又是一片苍茫,于是“长叹息”。远居他乡的人总多怀念,而诗人“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诗人在戎马倥偬的生涯中,不禁产生了怀归思乡的心情。离乱和战争使人产生怀归思乡的心情,这几乎成了中国古人的一种感情模式,诗人亦不例外。接下来再叙队伍生活的艰苦:水深桥断,队伍不能前进;风大雪急,迷失了故路;天晚无处栖身,人困马乏。大家挑着袋子拾柴,以斧凿开坚冰取水做饭。最后诗人说“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东山》诗,是《诗经·豳风》中的诗,写征人还乡,其中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起《东山》诗句,心中泛起深沉的哀伤。战争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战争给人的感受也是一样的,诗人的悲哀是由已及人悲天悯人之情感的升华。此诗虽悲但也壮,于苍凉悲壮中见诗人幽燕老将的风度。此诗为曹操“沉雄俊爽,时露霸气”的代表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