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飞取巴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飞取巴郡 【原文】: 生获严颜勇绝伦(1),惟凭义气服军民。 至今庙貌留巴蜀(2),社酒鸡豚日日春(3)。。 【赏析】: 张飞攻下巴郡城,令自己的军队“休杀百姓,出榜安民”。 又义释严颜,深得民心。张飞死后,百姓为他建庙宇,塑尊像,香火缭绕,祭祀不绝。 这首诗是后人所作的咏史诗。从张飞智取巴郡,义释严颜的史实有感而发。 张飞和诸葛亮分兵两路取川,约好会于雒城,同入成都。还提出竞争,看谁夺了头功。 结果张飞先于诸葛亮到达,刘备不解,问:“山路险阻,如何无军阻挡,长驱大进,先到于此?”张飞讲了于路关隘,尽是严颜所管,都唤出投降,因此于路并不曾费分毫之力。还把义释严颜之事,从头说了一遍。 张飞典型性格的核心是勇猛、粗豪、憨直,并形成了共名:猛张飞。但小说家对张飞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侧面、多色彩的。张飞也有狡黠的一面,有时略施小计,往往出奇制胜。智取巴郡、义释严颜便是很好的一例。 以至连诸葛亮也向刘备祝贺:“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洪福也。”在瓦口隘张飞饮酒诱敌败张郃时,诸葛亮又赞许地说:“翼德自来刚强,然前于收川之时,义释严颜,此非勇夫所为也。”可见,诗的一开头说张飞“生获严颜勇绝伦”,概括得不够准确,收服严颜老将,张飞靠的不是勇而是智。 “惟凭义气服军民”,从《三国演义》中许多情节的描写来看,虐待残害百姓,为不义;爱民惜物,乃是义。张飞攻下巴郡,教士兵“休杀百姓,出榜安民”,特别是收降了严颜,团结了巴蜀的人望,一路上二人肝胆相照,共图大业,深得民心,是“义”的举措。诗的作者很懂得这一点,因此从后世在西蜀的张飞庙祭祀红火,香火不断,“社酒鸡豚日日春”,自然揭示了一个很明白的道理:得民心者受民爱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