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耒 【生卒】:1052?—1112? 【介绍】: 北宋文学家。 字文潜,号柯山,营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又自称“谯郡(今安徽毫县)张耒”。 神宗熙宁进士,先任地方官,哲宗元祐元年(1086)征召入京,任太学丞,后为秘书省正字,受诏校《资治通鉴》。继而升迁著作郎兼史馆检讨、起居舍人等。 元祐八年(1093)新派复起,耒请求外任,以直龙图阁出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不久,苏轼等被贬谪,耒亦落职。 后自淮阴被命守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中途改调监黄州(今湖北黄冈县)酒税。在贵州时居住柯山,因以为号。最后定居陈州,大约卒于政和二年(1112)。著有《柯山集》(又名《张右史文集》)。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文坛上主要以诗知名。 他的诗受白居易、张籍的影响较大,内容充实,能较为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人民疾苦寄予同情,如《劳歌》和《大雪歌》之类。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琢,往往不拘一格。 对于文学批评,他比较注重内容,即其所谓之“理”。他说:“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拙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答李推官书》)认为形式应当服务于内容,形式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这是正确的。 “理拙者巧为粉泽”正是对当时江西诗派形式主义文风的尖锐批评。对于诗,他崇尚自然率直、明白流畅,反对雕琢和没有真情实感的“伪诗”。 他说:“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贺方回乐府序》),又云:“人之于诗,不感于物,不动于情而作者,盖寡矣”,只有“情动于中而无伪诗”(《上文潞公献所著诗书》)。张耒由于过分强调“理”的作用,对形式的积极作用注意不够,因而在艺术表现上也就容易流于粗疏,所谓“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朱熹《语类》)。同时,只强调“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而不注意实际生活的体验和积累,也有失偏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