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引岸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引岸制 元、明、清三代实行的专商运销食盐制度。 引即“引票”,是商人出钱向官府购买的运销食盐凭证。国家出售盐引,可取得盐课收入。 岸又叫“销岸”、“行盐地”、“行地”、“引界”或“引窝”,是盐商垄断的销盐地区。引岸制起源于五代时期至宋代的盐引法,当时官府向商人出售盐引,商人凭引领盐,运销于国家指定的地区。 但这时盐商不专,也不能垄断销盐地区。到了元代,盐引法才发展为引岸制,富商巨贾勾结官府成为销盐专商,并垄断销盐地区,牟取食盐运销之暴利;非专商的小商小贩则不能运销食盐。 专商运销食盐,也要先购盐引,每引可领盐四百斤。太宗时每引“其银价一十两。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减银为七两。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76年),既取宋,而江南之盐所入尤广,每引改为中统钞九贯。二十六年增为五十贯。元贞(公元1296年)丙申,每引又增为六十五贯。 至大(公元1309年)己酉至延祐(公元1315年)乙卯,累增为一百五十贯”(《元史》卷四十九,《食货志》二,“盐法”)。 明代的引岸制,也叫纲法。办法是将专商所买盐引,编设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现引。依照册上窝数,按引派行,凡纲册有名者,据为窝本,纲册无名者不得加入。每引售价银六两,可领盐340斤,“纲册有名者”,即为专售食盐的大商人;“据为窝本”,即垄断食盐的销售地。 到了清代,引岸制称官督商销。 引票由户部印发,又叫“户引”,每引运盐斤数多则八百斤(两浙),少则225斤(山东),一般为三百至四百斤,盐引之税课初期甚轻,但以后不断加重。销盐专商,本非世袭,但因初认引地常费巨金,垄断引地后便可获巨额盐利,故富商巨贾常买通官府,成为世袭,体现了非常典型的封建割据盐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