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州诗坛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广州诗坛社 抗战时期东南地区影响较大的诗歌团体。 1936年在广州成立,由黄宁婴、温流、芦荻、陈残云、黄鲁、欧外鸥、李六石、叶春、杜埃等发起组成,参加者还有广雅中学和培英中学部分青年学生。主要活动是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编辑出版诗歌刊物和丛书,以诗歌为号角,开展抗日宣传。 1937年2月,创办诗刊《广州诗坛》,为扩大宣传,不久又增出另一小型诗刊《诗场》,因其短小精粹,富于鼓动性,被称为“广州文艺界中诗歌阵地上的轻骑兵”。 抗战爆发后,著名诗人蒲风南来广州,诗社有了更大的发展,社员增至近百人,遂改名为中国诗坛社,并在梅县建立中国诗坛社岭东分社社刊。 《广州诗坛》相应易名为《中国诗坛》出版,其影响遍及全国。并创办诗歌出版社,出版诗集和诗论,诗歌活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上述活动标志著“广州新诗歌运动进入抗战时的全盛期”。 1938年秋,广州沦陷后,诗社活动被迫中断。1939年初,社员胡危舟、征军、马荫隐等人在香港重张中国诗坛社旧帜,开展活动,复刊《中国诗坛》,出3期后被港英当局取缔。1939年4月,社员黄宁婴、芦荻、陈残云、冯剑南、征军、周钢鸣、林山等又在桂林集结,再举旗帜,复刊《中国诗坛》,出4期后因皖南事变再次停刊。抗战胜利后,1946年初,陈残云、洪遒等在广州恢复诗社,再出诗刊,4期后又遭查禁。1948年诗社在香港复出,以丛刊形式再出《中国诗坛》3期,直至广州解放前夕终刊。该社前后13年,自广州、香港、佳林历经磨难,“伴随怒吼著和战斗著的祖国而成长”,成为受人民称赞的“人民的歌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