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巴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巴豆 【概况】: 异名 巴菽(《本经》),刚子(《雷公炮炙论》),老阳子(《纲目》),江子(《瑞竹堂经验方》),双眼龙(《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的种仁。 原植物 巴豆Croton tiglium L. 历史 巴豆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 《图经本草》载:“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厚大,初生青,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至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即收之。一房有三瓣,一瓣有实一粒,一房共实三粒也。 ”《纲目》云:“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以上记述,与今用巴豆的原植物一致,《中国药典》1963年、1977年、1985年和1990年版均收载之。 形态 常绿灌木,高2~7m。树皮深灰色,平滑,幼枝绿色,被稀疏的星状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长5~13cm,宽2.5~6cm,掌状3出脉,两面被稀疏的星状毛,基部近叶柄处具2枚无柄的腺体。花雌雄同株,顶生总状花序,长8~14cm,雌花在下,雄花在上,花细小;萼片5;雄花无退化子房;雄蕊多数,花盘腺体与萼片对生;雌花无花瓣,子房3室,密被星状毛,每室1胚珠。蒴果长圆形,长约2cm,宽1~1.5cm。种子长圆形。 (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2册.图88) 生境与分布 生干山谷、溪边杂木林内,通常为栽培药物。分布中国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以四川产量最大。 。【生药】:栽培 适宜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在2月中、下旬播种。直播可按行株距3.3×2.6m开穴,穴深30cm,先施腐熟堆肥或草木灰,后将肥料与穴土混合,然后每穴下种4~5粒,再盖3~4cm细土,出苗后中耕除草2~3次,次年春季定苗,每穴留壮苗1株。 育苗,按行距27cm开沟,深3~4cm,每亩用种量12~15kg,播后覆土或盖草木灰,出苗后结合除草松土进行间苗,以株距7~10cm留苗1株,且追肥1~2次,待苗高0.7~1m时定植。种植密度同直播。栽后每年春夏两季需勤除杂草,追肥1~2次,并培土壅根。 虫害有尺蠖,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采集 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晒干。 药材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鉴别 性状 种子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1~1.5cm,直径6~9m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一端有微凹的合点,种脐与合点间有一条纵直、隆起的种脊。种皮薄而脆,剥去种皮,种仁外被1层银白色薄膜,内胚乳肥厚,淡黄色,富油质,子叶2片,菲薄。无臭,味辛辣,有毒。 以种子饱满、种仁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 果实及种子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有气孔及厚壁性多细胞星状毛;中果皮外侧为10余列薄壁细胞,有多数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维管束周围细胞有时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中部有4~7列纤维状石细胞,呈带状环列,内侧有6~8列径向延长的长圆形厚壁细胞;内果皮为3~5层纤维状厚壁细胞交迭排列。种皮表皮细胞1列,径向延长,径向壁呈不规则锯齿状弯曲;其下为1列厚壁性栅状细胞,胞腔线形,外端略膨大。 胚乳细胞充满糊粉粒和脂肪油,另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深棕色,油性重,味辛辣。 ❶ 种皮厚壁栅状细胞紫棕色,呈细长柱形,排列紧密,稍弧状偏弯,长5~25μm,壁极厚,孔沟极细而密集,有的不明显,胞腔线形,不甚清晰,有的充满深棕色物;表面观呈多角形。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51) 理化 取巴豆油0.1ml,用石油醚稀释至1ml,作供试液(Ⅰ);另取巴豆霜2g,加石油醚5ml,浸渍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供试液(Ⅱ),点于同一硅胶G-0.6%CMC板上,以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9.4∶2∶0.6)为展开剂,以苏丹Ⅲ、甲基黄为对照。展距10cm,喷以20%硫酸溶液后,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04)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生巴豆和巴豆霜。 ❶ 生巴豆 取原药材,除净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和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巴豆油53~57%,蛋白质约18%,其中含有巴豆毒朊素(Crotin),是一种类似蓖麻子毒蛋白的物质,为巴豆白朊和巴豆球朊的混合物。 另含巴豆甙(Crotonoside)、氨基酸和酶等[1]。巴豆油黄色或棕黄色,有不适的臭气和强刺激气味,有毒。巴豆油为油酸(约37%)、亚油酸(约19%)、肉豆蔻酸(约7.45%)、花生酸(约1.5%)、棕榈酸(约0.9%)、硬脂酸(约0.3%),月桂酸(约0.05%)、巴豆酸(Crotonic acid)及顺芷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油中尚含大戟二萜醇-12-十四烷酸-13-乙酸酯、大戟二萜醇-12-癸酸-13-乙酸酯、大戟二萜醇-12-十二烷酸-13-乙酸酯、大戟二萜醇-12-十六烷酸-13-乙酸酯、大戟二萜醇-12-α-甲基丁酸-13-十二烷酸、大戟二萜醇-12-α-甲基丁酸-13-癸酸酯、大戟二萜醇-12-乙酸-13-十二烷酸酯、大戟二萜醇-12-乙酸-13-癸酸、大戟二萜醇-12-顺芷酸-13-癸酸酯、大戟二萜醇-12-顺芷酸-13-辛烯酸酯、大戟二萜醇-12-2-甲基丁酸-13-辛烯酸酯、大戟二萜醇-12-顺芷酸-13-癸酸酯、大戟二萜醇-12-顺芷酸-13-十二烷酸酯、大戟二萜醇-12-顺芷酸-13-丁酸酯、大戟二萜醇-12-丁酸-13-十二酸酯[2]。并含多种疏水性的4-去氧-4α-巴豆醇的三酯化合物[3]。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71 [2]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12 [3]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73 。【药理】:❶ 对消化道的作用 家兔在体小肠实验,1∶10000~1∶100000巴豆油乳剂0.2m1注入肠腔后,立即引起肠运动振幅加大,紧张性升高;肠浆膜面给药(1∶1000~1∶100000)30s后肠紧张性上升,振幅亦加大,呈现明显的兴奋作用。 ❷ 抗菌、抗病毒及抗滤过性病毒作用 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给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小白鼠sc巴豆油制剂,有预防作用。 毒性 巴豆毒素家兔sc的LD50为50~80mg/kg。巴豆油酸大白鼠ig LD50为1000mg/kg;豚鼠sc LD50为600mg/kg。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 参考文献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76 。【药性】:性味 辛,热。 有大毒。 ❶ 《本经》:“辛,温。” ” 归经 胃、大肠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 功效 峻下寒积,逐水消肿,豁痰利咽,杀虫,蚀疮。 主治 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疣痣。 ❶ 《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15~0.3g(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使用注意 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恶蘘草 畏大黄、黄连、藜芦。” ” 配伍应用 ❶ 配杏仁,治水蛊腹满及血吸虫病晚期的腹水。 ❷ 配胆星,治小儿痰壅喘咳。 ❺ 配大黄、干姜,治冷食积滞,腹痛便秘。 ❻ 配胆南星、神曲,治小儿痰食壅滞,疳积。 ❿ 配胡桃仁、大风子、水银,捣如泥膏状外擦,治疥疮。 ⑾巴豆霜配桔梗,治寒实结胸胁痞痛,大便不通。 方选和验方 ❶ 四白散(《伤寒论》)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10g,巴豆3.5g(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10g。3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1.5g,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1杯,利过不止,进冷粥1杯。 ❷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治心腹卒暴百病,苦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30g,干姜30g,巴豆30g(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忤,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3~4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3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❸ 分肢散(《宣明论》)治小儿卒风,大人口眼斜,风涎裹心,惊痫天吊,走马喉闭,急惊,一切风热等症:巴豆、朴硝各15g,大黄30g。先把大黄为末,后入巴豆霜、朴硝一处细研。 用油贴起。每服1.5g,熟茶下,大人1.5g,小儿酌量。看虚实加减。 ❺ 外台走马汤(《大同方剂学》)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等症:巴豆(去皮心)、杏仁(去皮尖)各2枚。上2味,取棉裹缠捶,令极碎,投热汤40ml,捻取白汁,服之当下,未下再进1服,老少量之。 上药除冰糖、红糖加水熬化滤净,和药粉搓为丸,每丸约豌豆大,晾干,灌入宽口瓶内备用。2~3岁,每服1丸开水调化,每日服3次,空腹服;3~5岁,每服1~2丸,每日3次,空腹,开水调化服;5~7岁,每服2~3丸,每日3次,空腹,开水调化服;7~10岁,每服3~4丸,每日3次,空腹,开水调化服。 约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 ” 注意始终用文火,约六、七分钟后,以巴豆仁变为深黄色为度,即将锅离火,滤出黄蜡溶液(此液有毒,应弃去,不可再用第二次)。再迅速将巴豆仁倒于竹筛上摊开,并不时搅动,勿使巴豆仁互相粘接,待巴豆仁上之黄蜡凝后收起备用。每次以温开水冲服5粒,应将巴豆仁囫囵吞下,千万不可咬烂。冲药之开水不可过热,否则易引起腹泻。1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⑾巴冰消瘤霜(《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海绵状血管瘤:巴豆2g,冰片5g,制草乌10g,生大黄15g,青木香15g,土鳖虫15g,威灵仙30g,红花15g,川芎10g。将各药研细和匀密封备用。用时取少量药末,用白醋和白酒(1∶2)调敷患处(小儿及皮肤过敏者药量宜少,并改用蓖麻油或桐油调敷)。 每天换药1次,药末干燥时可以用上述比例的醋酒湿润。 ⑿鲫鱼膏(《疮疡证治》)治臁疮:巴豆、蓖麻子各300g,血余、乳香各15g,鲫鱼500g(去内脏)、蟾蜍5只(去内脏)、麻油2500ml。 共用文火煎熬至药枯上浮,过滤,冷后再加入东丹500g,冰片15g,搅拌均匀,外敷患处。 ⒀咬头膏(《疮疡证治》)治疮疡脓已成而未溃:巴豆仁、蓖麻子、乳香、没药各等份,共捣碎如泥状,敷患处。 ⒁癫痫丸(吉林中医药1988;(10))治癫痫:巴豆霜5g,杏仁20g,赤石脂、代赭石各50g。 研末,蜜丸如小豆粒大小,成人每服3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 ⒂江西中医药 1981;(1):“治小儿惊风:巴豆霜15mg,生石膏0.5g,代赭石0.3g,朱砂0.2g。共为细末顿服。每4小时1次,连服3次。” ⒃江西中医药 1981;(1):“治乳食积滞:巴豆霜20mg,神曲1g。共为末,顿服。每日3次,连服2日。” ⒄江西中医药 1981;(1):“治小儿痰热、咳喘:巴豆霜15mg,朱砂、川贝各0.5g。顿服。 每日3次,连服2日。”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30g,清酒1000ml。煮3日3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1丸,水下,欲吐者服2丸。” ❶ 王好古《汤液本草》:“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年岁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 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苟非气壮力强之人,不可轻用张氏曰,如不审而妄用,耗却天真,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留毒不去,他病转生,则巴豆之危害昭昭也。然而更有未尽者,此药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不灼烂,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一泡,必至肿烂成疮,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天真,而腑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有万不得已之急症,欲借其辛烈攻冲,开通道路之力,必须煮熟,压令油尽,入厘许即止,不得多用。” 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义,往往以大黄为王道之药,以巴豆为劫霸之剂,不亦谬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