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黴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黴疮

黴疮

黴疮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见于《黴疮秘录》。因疮之外形似杨梅,故又名杨梅疮。历代医籍中有下疳、便毒、杨梅结毒等名称,大多数是根据本病某一时期某一类型皮损特点而定名的。如疮的外形溃烂,突出于外,名翻花杨梅;因形如赤豆嵌于肉里,坚硬如豆,名杨梅豆等,可统称为黴疮。十六世纪初,《韩氏医通》有“近时霉疮亦以(霞天)膏入防风通圣散治愈”的记载。稍后,叙述本病症状较详细的有薛已《外科心法》,并有应用汞剂熏治和萆薢汤的治验。明朝《本草纲目》载有土茯苓治疗本病,《疮疡经验全书》对本病作了绘图描述并记载了胎传者。《外科启玄》描述了霉疮的各型皮疹,并分别绘图说明。《外科正宗》对下疳、鱼口、便毒、杨梅疮分别作了叙述,并列有“结毒”一项,专题叙述了三期黴疮。《黴疮秘录》是论述黴疮较为详细的专著。全书分为总说、或问、治验、方法和宜忌五个部分,其中包括各期黴疮及先天黴疮。在治法中,详述了各型黴疮的疗法与用药,创立了一套治疗方法。多因交媾不洁,或与病人密切接触,感受其毒而发。此外,亦可胎传。
本病发无定处,外则皮肤粘膜,内侧肌肉筋骨以至脏腑,随处可生,在发病过程中,有较长的隐性期和多次显发期。临床上一般分为早期与晚期两种,凡感染在四年以内者称为早期黴疮,四年以上者称为晚期黴疮。由于病期的早晚不同,表现各异,现根据病程的先后,将其临床表现分述于下:
(1) 早期黴疮:
❶疳疮: 感染后的1~2个月内发生于前阴部,初起为小疱,四周焮肿而光亮,逐渐增大;破后糜烂,腥而无脓,四周坚硬凸起,形如缸口,中央凹隐,成窝。一般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合并感染则肿痛并作。根据其外形、症状、部位等的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如:下疳生于马口(尿道口)之下;蛀疳生于茎之上;袖口疳生于茎之上,外皮肿胀包裹处;鸡肫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瘙疳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杨梅疳腐烂如臼;镟根疳生于马口旁,有孔如棕眼,捻之有脓出。
❷横痃、鱼口、便毒: 下疳发生几天后,一侧或两侧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初起形如杏核,渐大如鸡卵,坚硬木痛,名为横痃;亦可出现红肿灼痛,溃后形似鱼口,脓出秽臭,名为鱼口。统称为便毒。
❸杨梅疮: 为二期黴疮疹各种类型之总称,在下疳发生后的1~3个月,平均为8周出现。初起有轻微头痛、发热、骨节疼痛等全身症状,约2~3天后,皮肤发疹。一般无痛痒,多在1~2个月后皮疹自行消退。根据皮损的不同外形与质地,有各种名称。如:先起红晕后发斑点者名杨梅斑;形似风疹者名杨梅疹;形如赤豆嵌于皮肉、质坚硬者名杨梅豆;疮标耳项、胁肋,形如砂仁者名砂仁疮;窠粒破烂,皮肉反突于外,如黄蜡色者,名翻花杨梅;其圈大小不一,二三相套者,名杨梅圈。
(2)晚期黴疮: 称为杨梅结毒。发生于感染后的四、五年,发无定处,常有筋骨疼痛,日轻夜重,在结毒处逐渐肿起,皮色不变,将溃时,色转黯红,溃后臭秽不堪,经年累月,难以收口。由于部位,不同而兼证各异:
❶发于骨关节处,损筋伤骨,即使愈后也多强直。
❷发于头部巅顶引起头痛眼胀,渐致脑顶塌陷。
❸发于口鼻多成鼻塌唇缺。
❹发于眼及喉部,可致声音嘶哑,甚则喉破眼盲。
(3)先天性黴疮: 系父母患有黴疮,毒气传于胎中,婴儿出生后身赤无皮,毒血淋漓,毒攻九窍,以致烂斑或头上坑凹。主要器官大多有损害,可致死胎或早产,或在生后一二月内发生各种病变而造成死亡或器官的明显损害 。
本病的治疗分述于下:
(1) 内治:
❶早期宜解毒。可根据病情选用清血搜毒丸、三仙丹、漱口灵、复方土茯苓等。
❷晚期宜扶正解毒、攻补兼施。选用土茯苓煎剂、败毒煎、化毒丸、五虎汤、内托散等。
(2)外治:
❶疳疮、鱼口: 根据病情选用下疳散、凤凰散、甘草洗法等。
❷杨梅疮、横痃、杨梅结毒: 可选用抑阴散、旱螺散、阳和解凝膏等。

☚ 麻风   疥疮 ☛
000194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