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川明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川明参 【名称出处】:四川 【概况】: 异名 川明党(《中药志》),明沙参、明参(《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伞形科川明参属植物川明参的根。川明参属仅1种,为中国特产。 原植物 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 Sheh et Shan 历史 历代本草未见有记载,唯四川《巴中县志》早有记述,当地称明参或明沙参,据云有数百年用药历史。 当地山中除有野生者外,一般多用栽培繁殖。 1950年以后曾一度与华东所产的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同等入药,并销售国内外市场。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茎细长,埋于土中,根圆柱形,长7~30cm,径0.6~1.5cm,通常不分叉,表皮浅黄棕色,断面白色,富含淀粉质。 茎直立,下部分枝。基生叶叶柄长6~18cm,基部有宽阔三角状卵形,3出式二~三回羽状全裂或分裂,末回裂片卵形或长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不规则的2~3裂,边缘具1~3钝锯齿,长2~3cm,宽1.5~2cm,背面粉绿色,光滑无毛。 复伞形花序多分枝,无总苞或仅有1~3片,细小,线形,薄膜质;伞形花序直径3~9cm;伞辐4~8,不等长,长0.8~7cm,每小伞形花序有花10~18;花瓣紫色;长椭圆形,通常无小总苞片或偶有1~2片,线形,长约4mm,宽约0.3mm,膜质。 双悬果长卵形,先端狭窄,长5~7mm,宽2~4mm,暗褐色,分生果背腹扁压,背棱和中棱线形突起,侧棱稍宽,增厚;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期3~4月,果期5~6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67页)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土壤浑厚处或溪边灌木草丛中。 分布于四川、湖北。 四川金堂、巴中等地多有栽培。。 【生药】: 采集 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金堂、绵阳、内江、达县。 【化学】: 含大量淀粉、糖类、甙类,并含微量生物碱、蛋白质、多肽、有机酸、酚类、鞣质、香豆精、萜类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5 【药性】: 性味 甘、平,微温。 功效 清热润肺,止咳。 主治 肺热咳嗽,热病伤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