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崔东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崔东壁 【生卒】:1740—1816 【介绍】: 古史考辨学家。 名述,字武承,号东壁,清直隶大名(今属魏县)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中举人。五岁开始读《论语》,七岁读《孟子》、《大学》。 漳水泛滥,数度迁徙,而手不释卷。十六岁被大名知府招至府内读书,前后共八年。诗赋词章,应制举业,风发泉涌,被称为奇才。 其间中举人,屡试礼部不遇。三十岁开始著书立说,为学重在考据。 治群经因传记注疏往往与经文有差异,于是从怀疑到辨伪、考信。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皆认为不可全信,遂由治经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 觉察到传记所载和注疏所释,多与原经文相互矛盾。此后,专考古史,始做《考信录》。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推选为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期内,兴利除弊,利公济民,廉洁自持。在罗源时,当地兵将经常勒索海民,不遂心愿时,就诬陷商民为“海盗”,崔述不轻信一面之辞,查明情况后,将商民释放。官服六年,告归后,数值岁荒,典衣而炊,仍以著书自乐,作成《考信录》36卷。另有《考信翼录》12卷以及《直隶水道记》、《漳河利弊策》、《桑梓文献志》、《木本源志》等著述。崔述早年研究宋元理学,后来致力于考证古史。他敢于怀疑旧说,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在战国、秦汉人的著作中,所提到的上古的史实,有很多是不可靠的。 他的主张对后世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一行数人,于1931年到魏县考查,搜集了崔东壁先生的有关资料,编订了《崔东壁遗书》。 蔡元培先生在《遗书》上题词:“其推陷廓清之精神,迄今犹不朽也”。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