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岩黄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岩黄连 【概况】: 异名 岩连(四川、云南),黄连(湖北、云南),菊花黄连、鸡爪莲、土黄连(广西),岩胡(贵州)。 基源 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石生黄堇的全草。 原植物 石生黄堇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C.thalictrifolia Fr.non Jameson ex Regel) 形态 多年生无毛直立草本,高10~40cm。 主根黄色,木质,近圆柱形。茎单一或丛生,萎软或近匍匐。 叶具长柄,轮廓三角状卵圆形,长10~30cm,下面灰白色,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通常5枚,单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长2~5cm,宽1~3cm,上端具粗圆齿,大小变异甚大。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7~14cm,具椭圆形或披针形苞片,与花枝等长;花淡金黄色,上花瓣长1.6~2.5cm,具短矩,长5~6mm,末端圆而微向下弯,柱头2裂,短柱状。 蒴果圆柱状镰形弯曲,长3~4cm。种子多数,圆形,一半包埋在杯状的种阜之中。(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1册.694页.图8752) 生境与分布 生于岩石缝隙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甘肃、湖北、广西。。【生药】: 采集 秋后采。 【化学】: 含卡维丁(Cavidine)、岩黄连碱(Dehydrocavidine)、d-白蓬草碱、延胡索乙素、小檗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延胡索甲素、l-斯库米碱、l-β-羟基刺罂粟碱、l-四氢非洲防己胺等[1,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34 [2] 中草药 1989;20∶293 【药理】: ❶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岩黄连总生物碱15,25,50mg/kg sc,对苯甲酸钠咖啡因诱发的小鼠活动兴奋有抑制作用;12mg/kg sc,可抑制用木棒笼内挥动引起的猴“激怒”攻击行为;10mg/kg sc,可抑制用小狗逗引引起的猫“激怒”攻击行为;50mg/kg sc,可抑制电刺激引起的小鼠“激怒”行为;70mg/kg sc,使大鼠产生僵住症;55mg/kg sc,可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1]。 岩黄连碱8,16mg/kg im,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32mg/kg im,以小鼠醋酸扭体法试验表明有镇痛作用[2]。 毒性 岩黄连碱im,对小鼠的LD50为71.6±2.92mg/kg[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理学报 1981;2(3)∶156 [2] 中药通报 1982;7(2)∶31 。【药性】:性味 苦,凉。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 主治 火眼、翳子,痔疮出血,红痢,急性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外用:点眼。。【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火眼,翳子:岩黄连,龙胆草各3g,上梅片1.5g。共研末,装瓷杯内,蒸透。用灯草蘸药点入眼内。” 单方应用 ❶ 《贵州草药》:“治痔疮出血及红痢:岩黄连15g,蒸酒60g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