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茱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茱萸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蜀枣(《本经》),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山茱萸科棶木属植物山茱萸的果肉。棶木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有22种。 原植物 山茱萸Macrocarpium officinalis(Sieb.et Zucc.)Nakai(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 历史 山茱萸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谓“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玡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纲目》称:“山茱萸为肉枣。”观其附图,并参考前述采收季节、地理分布,可知古代药用的山茱萸与现实商品基本相符。 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黑褐色。单叶对生,叶片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长5~12cm,宽2.5~6cm,上面被稀疏伏毛,下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具黄褐色髯毛。 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具4枚小型的苞片,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杯状,肉质;子房下位。核果近长圆形,成熟时鲜红色。 花果期6~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105页.图394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区阴湿地和沟谷地带。 产于浙江昌化,人工栽培成为半野生状态。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和凉爽、湿润气候。 适于在疏松肥沃、深厚的砂质壤土种植。用种子繁殖。 在3月上旬~4月上旬播种,播前用60℃热水浸种2天后,按行距33cm、深7cm条播,覆土盖草,浇水保湿,每亩用种量25~30Kg。 出苗后揭去盖草,进行松土、除草及追肥,当苗高50~60cm时移栽,于冬季或春季进行,按2.5×2m行株距开穴,每穴栽种1株。 当幼树长高至1.0m时于立春后剪去顶梢,促使侧枝生长。每年春、秋两季各施肥1次。夏季应喷洒波尔多液预防立枯病,用敌百虫防治尺蠖等虫害。亦可于早春或秋末进行压条繁殖。 采集 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经霜者质量好,采摘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文火烘干。药材主产于浙江临安、淳安。河南南阳、嵩县、济源、巩县,安徽歙县、石埭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 果肉多破裂,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7cm,宽0.5~1cm,厚约1m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有的可见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 质柔软。气微,味酸而涩,微苦。 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 显微 果肉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略扁平的表皮细胞,外被较厚的角质层。 中果皮宽广,为多列薄壁细胞,细胞内含深褐色色素块,近内侧有8个维管束环列,近果柄处常见有石细胞和纤维束。(图见《中药志》.第3册.图97) 粉末:淡紫红色,有香气,味酸。 ❶ 果皮表皮细胞 淡橙黄色,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稍延长,直径16~27μm,长至38μm,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表面有颗粒状角质增厚;横断面观呈扁方形,角质层厚6~8μm,呈脊状伸入到径向壁;气孔偶见,直径约38μm,副卫细胞5~7个。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6)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水浴加热15分钟,滤液浓缩至5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乙醇-水(15∶3.2)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10%香草醛溶液后,再喷12%的硫酸,于105℃烘烤5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27)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山萸肉、酒山萸肉、蒸山萸肉。 ❶ 山萸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核,洗净,晒干。 每山萸肉100kg,用黄酒20kg。 此外,尚有醋制(醋蒸、醋拌)、盐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酒山萸肉、蒸山萸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果实含环烯醚萜甙[1];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1)、7-0-甲基莫罗忍冬甙(7-0-Methylmoyroniside)(2)、当药甙(Sweroside)及番木鳖甙(Logonin);此外尚含乌苏酸、酒石酸、苹果酸、没食子酸皂甙多种无机及氨基酸等[2,4,5]。 附 山茱萸叶含番木鳖醛甙(Longiceroside)[3]。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73;93(1):30 [2]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53 [3] Phytochemistry 1973;12:2064 [4] 药学学报,1992;27(11):845 [5] 中草药 1990;21(3):113,1989;20(11):17 【药理】: ❶ 对心功能多项指标的影响 麻醉猫,开胸同步观察,iv萸肉注射液,2~8g/kg能升高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左心室内压及(dp/dt)max.Vce-cpip,缩短t-(dp/dt)max值,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加心输出量,心脏指数等[1]。 ❷ 抗休克作用 山茱萸注射液(1g/ml)给予失血性休克家兔iv滴注,36滴/min,,能使休克期颈动脉血压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表现为迅速而明显的升高血压作用[2]。萸肉注射液(4g生药/ml)以2~2.5m1/kg加入5%葡萄糖盐水中滴注在动物休克病理模型上表现出抗失血性休克作用,能显著延缓大鼠和家兔晚期失血性休克的血压下降,延长其存活时间[3]。 16g/kg给大鼠iv,用大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旁路循环测得血栓形成抑制率为3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表现抗血栓形成作用[4]。 ❼ 其它 山茱萸肉在体外能杀死腹水癌细胞[7,8]。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8;(3):28 [2] 中国医药学报 1988;3(3):31 [3]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8;(2):30 [4]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9;(1);41 [5] 中草药 1990;21(3):17 [6]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0;21(4):226 [7]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54 [8]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59;(1):104。 【药性】: 性味 酸、涩,微温。 ❶ 《本经》:“酸,平。” 归经 入肝、肾经。 ❶ 《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少阴经。” 功效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主治 肾虚,眩晕耳鸣,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❶ 《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地黄、山药、丹皮等,治肝肾不足而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月经过多,身体虚弱及高血压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 ❷ 配鹿茸、熟地、五味子,治肾虚阳衰而阳痿,遗精,尿频等。 ❹ 配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治肾虚而小便频数无疼痛。 ❺ 配白芍、益母草、阿胶,治妇女体虚,崩漏不止,月经过多而属气血虚弱者。 ❻ 配黄芪、桑螵蛸、茯神、羊脬,治肾虚、心脾不足而致睡中遗尿,形体消瘦。 ❽ 配黄芪、党参,治日间自汗。 ⑿配熟地、鱼螵胶、淮山药、龙骨,治骨伤患者,因肝肾两虚以致腰膝痿软,阳痿,尿频,头昏,耳鸣,骨痂生长缓慢等。 方选和验方 ❶ 《圣惠方》:“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去苗)30g,山茱萸30g,桂心1g。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6g。 ” 上药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81丸,临卧酒盐汤下。 上8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15丸,日再服,加至25丸。 ” ” 每服6g,酒调服;或每服12g,姜3片、枣1枚,煎服。 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2g。 姜5片、枣3枚,水煎服。 ” 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代赭石细末15~18g。 ⑿醒脾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生箭芪、白术各12g,桑寄生、川续断各10g,萸肉(去净核)、龙骨(煅捣)、牡蛎(煅捣)各12g,川革薢6g,甘草(蜜炙)6g。 水煎服。 ⒀曲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肝虚腿疼,左部脉微弱者:萸肉(去净核)30g,知母18g,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当归、丹参各10g。服药数剂后,左脉仍不起者,可加续断10g,或生黄芪10g,以助气分亦可。觉凉者,可减知母。 ⒁急救回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霍乱吐泻已极,精神昏昏,气息奄奄,至危之候:潞党参24g,生山药30g,生杭芍15g,山萸肉(去净核)24g,炙甘草10g,赭石(研细)12g,朱砂(研细)1.5g。先用童便150ml炖热,送下朱砂,继服汤药。 ⒂益瞳丸(《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目瞳散大昏耗,或觉视物乏力:萸肉(去净核)60g,野台参18g,柏子仁(炒)30g,玄参30g,菟丝子(炒)30g,羊肝(切片,焙干)1具。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10g,开水送下,日2次。” ⒃干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肢体痿废,或偏枯,脉象极微细无力:生箭芪15g,当归、甘枸杞果、净杭萸肉各30g,生滴乳香、生明没药各10g,真鹿角胶(捣碎)18g。 先将黄芪煎十余沸,去渣;再将当归、枸杞、萸肉、乳香、没药入汤,同煎十余沸,去渣;入鹿角胶末融化,取汤500ml,分2次温饮下。 ⒄《食物中药与便方》:“治自汗、盗汗:山萸肉、防风、黄芪各10g。水煎服。” ⒅《食物中药与便方》:“治汗出不止:山萸肉、白术各15g,龙骨、牡蛎各30g。水煎服。” ⒆《食物中药与便方》:“治遗尿:山萸肉、覆盆子、茯苓各10g,附子3g,熟地15g。水煎服。” ⒇《食物中药与便方》:“治老人尿失禁:山萸肉10g,五味子6g,益智仁6g。水煎服。” (21)六味地黄汤加减(湖北中医杂志1987;(3))治消渴:熟地黄15g,怀山药20g,茯苓、山萸肉各15g,泽泻10g,石斛20g,天花粉、北沙参各15g,麦门冬10g,怀牛膝10g,为基本方。伴腰痛酸软,下肢冷感,少腹拘急者,加肉桂5g,附块10g;伴形寒肢冷,面色 (23)六味地黄汤加味(浙江中医杂志1989;(9))治自发性感觉异常(未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不正常感觉,如麻木感、蚁行感、灼热感,或冷、热、刺痛等感觉)18例(局部者8例,全身者10例,以蚁行感为多见):生地、山药、萸肉、茯苓、丹皮、泽泻、山栀、柴胡。 麻木或刺痛感者,可适当加入活血通络药,如红花、丹参、鸡血藤等。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 (24)山萸乌梅汤(新中医1985;(4))治妊娠恶阻:山萸肉、乌梅肉、淮山药、麦门冬、天门冬、炒杜仲、炒阿胶各10g,菟丝子、炒砂仁各6g。 伴咳嗽,加五味子;咳血,加生地、藕节;脾胃虚弱者,加焦白术;有明显热象者,加黄芩。水煎服。 (25)新医药学杂志 1976;(5):“治中心性视网膜炎:以地黄、山萸肉、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当归、赤芍、菊花各9g,枸杞子、丝瓜络各15g,珍珠母30g为基本方。新鲜型,加荆芥穗、连翘、薄荷、黄芩、银花;陈旧型,加三棱、桃仁、红花、丹参、苏木、莪术;夹杂型,加银花、连翘、桃仁、红花。水煎服。” (26)中医杂志 1986;(7):“治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取熟地30g,山药、山萸肉各15g,茯苓、丹皮、泽泻、知母、黄柏各10g,为基本方。口渴咽干明显,改熟地为生地;大便稀,加黄芪10g,陈皮10g,白术15g;失眠,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0g;有视网膜下积肥者,加车前子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 (27)山茱萸丸(《普济方》)治肾脏虚竭,腰膝无力,小便利多:山茱萸、山芋、覆盆子、菟丝子(酒浸1宿,捣焙)、巴戟天(去心)、人参、楮实、五味子各45g,萆薢、牛膝(酒浸)、桂、天雄(去皮脐)各30g,熟地黄75g。 右为末,炼蜜和捣五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食前酒下。 单方应用 山茱萸汤(中医杂志 1984;(11))治肩凝症(肩周炎):山茱萸(去核)35g。水煎,两次分服,每日1剂。症情好转后,减为10~15g,煎汤或代茶泡服。 食疗 山萸肉粥(《中国药粥谱》)治肝肾亏虚,腰膝酸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月经量多,漏下不止:每次取洗净山萸肉15g,糯米50g,红糖适量。每日晨起空腹温热顿服1次。10天为1疗程。。【医药家论述】: ❶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取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今人剥其肉用而弃其核,大非古人之意,如此皆近穿凿,若用《本草》中主疗,只当依本说。或别有主疗,改用根茎者,自从别方。” ” 夫阴虚火动,非山茱萸又何以滋阴生水,止其龙雷之虚火哉。凡火动起于水虚,补其水则火自降,温其水则火自安,倘不用山茱萸之益精温肾,而改用黄柏、知母泻水寒肾,吾恐水愈干而火愈燥,肾愈寒而火愈多,势必至下败其脾而上绝其肺,脾肺两坏,人有生气乎。 故山茱萸正治阴虚火动之药,不可疑其性温而反助火也。” 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 ”“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 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愚初试出此药之能力,以为一己之创见,及详观《神农本经》山茱萸原主寒热,其所主之寒热,即肝经虚极之寒热往来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