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柰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的根茎。山柰,又名:三柰子,三赖,三柰,山辣,沙姜等。多年生宿根草本。 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根粗状。无地上茎。 叶2枚,几无柄,平卧地面上;圆形或阔卵形,长8~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质薄,绿色,有时叶缘及尖端有紫色渲染;叶脉10~12条;叶柄下延成鞘,长1~5厘米。穗状花序自叶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针形,绿色,长约2.5厘米,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长2.5~3厘米;花冠裂片狭披针形,白色,长1.2~1.5厘米;唇瓣阔大,径约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顶端各微凹白色,咽部紫红色;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倒卵形,白色,长约1.2厘米;药隔宽,顶部与方形冠筒连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茎部具二细长棒状附属物,柱头盘状,具缘毛。 果实为蒴果。花期8~9月。栽培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12月至次年3月间,地上茎枯萎时,挖取二年生的根茎,洗去泥土,横切成片。 用硫磺烟熏1天后,铺在竹席上晒干。切忌火烘,否则变成黑色,缺乏香气。干燥根茎为圆形或近圆形的厚片,直径1.5~2厘米,厚2~6毫米。外皮红棕色,皱缩,有时可见根痕、鳞叶残痕及环纹。 断石灰白色,富于粉质,光滑而细腻,略凸起,而外皮皱缩,习称“缩皮凸肉”。质脆,易折断。 气芳香,略同樟脑;味辛辣(但与姜味不同)。以色白、粉性足、饱满、气浓厚而辣味强者为佳。拣去杂质,筛去灰屑。味辛,性温。入胃经。温中,消食,止痛。 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损伤,牙痛。治骨哽。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吸鼻。阴虚血亏、胃有郁火者忌服。 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酒下(《濒湖集简方》)。 根煎剂在试管内对许兰氏毛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10种常见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山柰酚对动物有消炎作用及维生素PP活性,其效力与槲皮甙相似,而较山柰甙为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