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扁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扁豆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 异名 水皂角(《贵州草药》),望江南(《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基源 为豆科决明属植物含羞草决明的全草。决明属全世界约600种,中国有20余种(包括栽培种)。 原植物 含羞草决明Cassia mimosoides L.,又名还瞳子(《中国植物志》),黄瓜香、梦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历史 山扁豆始载于《救荒本草》。 《植物名实图考》载:“山扁豆生田野中,小科苗高一尺许,叶似蒺藜叶微大,根叶比苜蓿叶颇长,又似初生豌豆叶,开黄花,结小扁角儿,微甜,采嫩角炸食,其豆熟时煮食。”根据上述及附图与今之山扁豆有别,而系Cassia nomame(Sieb et Zucc.Kitag.)Kiteg. 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30~60cm,多分枝;枝条纤细,被微柔毛。叶长4~8cm,最下面的1对小叶下方有圆盘状腺体;小叶20~50对,线状镰形,长3~4mm,宽约1mm,先端短急尖,两侧不对称;中脉靠近叶的上缘,干时红褐色;托叶宿存,线状锥形,长4~7mm,有明显肋条。花序腋生,花1至数朵聚生,总花梗顶端具小苞片2,长约3mm;萼长6~8mm,先端急尖,外面被疏柔毛;花瓣黄色,不等大,略长于萼片;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 荚果镰形,扁平,长2.5~5cm,宽约4mm;果柄长1.5~2cm。种子10~16。花果期8~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9卷.图版42)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田野、路旁、水边。 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全株,晒干或焙干。 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 根细长,根须发达,表面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 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 根含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可作泻剂。叶中含少量鞣质。 参考文献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01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功效 清肝利湿,解毒利尿,散瘀化积。 主治 湿热黄疸,暑热吐泻,肾炎水肿,口渴,劳伤积瘀,小儿疳积,疔疮痈肿。 ❶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贵州草药》:“治黄疸病:水皂角60g,地星宿15g。煨水服。” ” 单方应用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暑热吐泻:山扁豆30g,水煎服。” 食疗 ❶ 《湖南药物志》:“治肺痈,吐臭痰:山扁豆全草120g,用瘦猪肉120g煮汤,以汤煎药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