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大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大黄 【概况】: 异名 唐大黄(《中国药用植物志》),台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峪黄、籽黄(《大同药用植物手册》)。 基源 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和根茎。 原植物 波叶大黄Rheum franzenbachii Münt,又名河北大黄、华北大黄(《中药志》)。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m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直立,具细纵沟纹,无毛,通常不分枝,中空。 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15~25cm,宽7~8cm,先端钝,近基部呈心形,边缘波状,下面稍有毛;茎生叶较小,具短柄或近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多数,白绿色;苞片小,肉质,内有花3~5朵;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花被6片,卵形,排成2轮,外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6;雌蕊1,花柱3,柱头头状。 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6~7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73页.图1145)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石隙、草原上。 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 。【生药】:采集 春、秋季采挖,切片,晒干。 鉴别 根及根茎类圆柱形,一端稍粗,一端稍细,长5~11cm,直径1.5~5cm;栓皮多已刮去,表面黄棕色,有皱纹。质坚体轻,横断面有红棕色射线,无星点。气微香,味苦。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根茎含土大黄甙(Ponticin或Rhaponticin)、大黄素、大黄酚(Chrysophanol)及大黄素甲醚(Physcion);通常不含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1~3]。 参考文献 [1]中药志.第1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4 [2]药学学报1980;15(1)∶35 [3]JEthnopharmacology 1984;10∶275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安徽中草药》:“寒,苦、酸。” 功效 泻热通便,行瘀破滞。 主治 大便热秘,经闭腹痛,湿热黄疸,口疮糜烂,烫火伤。 ❶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治黄疸,便秘,经闭,痈肿疔毒,烧烫伤。 ” 治大便热结,痄腮,内外诸痈,跌打损伤,汤火伤,瘀血肿痛,吐血,衄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体虚者忌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茵陈,治黄疸。 ❷ 配枳壳、芒硝,治肠梗阻。 方选和验方 ❶ 《大同药用植物手册》:“治黄疸,便秘:土大黄9g,茵陈15g。水煎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