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屈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屈原 【生卒】:约前340—约前278 【介绍】: 中国古代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与楚王同姓。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初,为楚怀王左徒,曾甚得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发布诏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曾受诏为怀王起草“宪令”,因遭上官大夫靳尚等谗毁,王怒而疏远屈原。后楚败于秦,屈原奉命出使齐国,归后任三闾大夫,掌管楚贵族事务。不久,又遭排斥,放逐汉北。 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又被放逐到江南,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时楚国濒临危亡,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屈原于放逐中得此噩耗,当年夏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有赋(楚辞作品)25篇。代表作为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其他作品有《天问》、《九章》(9篇)、《九歌》(11篇)、《招魂》等。浪漫主义诗篇《离骚》陈述了“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即任用贤才、彰明法度的政治主张,对古代商王成汤、武丁、周文王、齐桓公等任贤使能的事例表达倾心的向往,表现了对战国时代楚国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的批判态度。 屈原既忠于国君,“恐皇舆之败绩”,又对君王及上层贵族集团的昏庸、腐朽深表痛恶,无情指斥,表现出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屈原继承了前代儒家注重修身的传统,强调自己世系血统的高贵,生辰的特异,以具有“内美”自矜;又强调孜孜不倦地修养锻炼品格,以使自己具有“外修”。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持理想与节操,九死不悔,表现了坚韧不拔,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天问》就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古代史事,提出170多个问题,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对真理的勇敢探索,对儒家“天命”观的有力质疑。 “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摩罗诗力说》)。屈原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他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楚辞体,亦称“骚体”,开创了诗歌史的新纪元,有“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之盛誉。 屈原的思想比较复杂,儒、法兼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史记·屈原列传》记其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